解读“新生代农民工”:“我们要进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解读“新生代农民工”:“我们要进城!”
2010年02月02日 02:12 来源:央视《新闻1+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现在在城市当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为大家装修房子的、在工地当中为城市建设高楼大厦的,从年龄上来讲,这些年轻人可以说是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了。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穿得越来越时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他们在从事着和父亲们差不多的工作,甚至在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模式。看到的对比,心中难免有些唏嘘之感。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是个话题了,但是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它第一次被提到。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他们,关心他们。

  (播放短片)

  2010年2月1日春运第三天 北京西站

  记者:

  你多大?

  农民工1:

  25。

  记者:

  你呢?

  农民工2:

  18。

  记者:

  今年多大?

  农民工2:

  今年17。

  主持人3:

  你呢?

  农民工4:

  18。

  解说:

  每到春运人潮汹涌,每到年末,也总会一个群体让所有人心绪难平。火车、汽车、大包、小包,几十年的来来回回,这“候鸟式”的生活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几代农民工。2010年春运我们不得不感慨地发现,这些回家的人潮中,越来越多流淌着的是时尚的气息和青春的朝气。

  记者:

  自己以后将来有什么设想?

  农民工5:

  将来就想再开一个小店什么的。

  农民工6:

  从服务员再升到领班已经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解说:

  18年前一部叫《外来妹》的电视剧轰动了全国,一首《我不想说》诉说着农民工对城市的向往。而在今天,引起更多人共鸣的变成了王宝强在2008春晚演唱的《农民工之歌》,歌词也变成了“为了一个梦进城闯天下,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而看看近年来的春运,你不得不感慨,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跟十几年的父辈们相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在时尚而自信的外表之下,他们的内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他们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将来的归宿又在哪里?他们能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再回到农村吗?我们能把他们称为“新一代农民工”吗?

  出生于黄埔农村吴胜和父亲吴华生在武汉的同一家公司打工。父亲吴华生没有技术,不会说普通话,在公司只能做力气活,形成鲜明对比是会说普通话的儿子吴胜,从事的是技术工种,工资也比爸爸要高得多。在厂里,和吴胜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占一半以上的比例。下班以后,他们喜欢一起到网吧上网,或者去书店买书。闲下来时,吴胜喜欢找车间主管王忠勇聊聊,王忠勇也是农民工出身,现在已经在汉阳买了房子,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一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不准备再回农村,希望能够像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此外,他们寻找丰富多彩的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还有人办起了打工艺术团和农民工艺术馆,他们同时也注重完善自己。不少农民工求职者都拿着保育员、厨师、焊工等技能证书来求职。而有了证书,他们找工作也多了一些选择。

  晏小羽(农民工):

  手里有的电子技能证,我在这里找工作,我心里就有底了。我在沿海一代,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我想找一个自己理想的工作,也不是很困难。

  解说:

  像吴胜、小羽这样的80、90后打工者,如今却仍然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而在昨天刚刚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汇。不过让人高兴的是,这份中央2010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