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短片)
解说:
张家界对于改名的热衷,也许跟该市所尝过的一次甜头有关。“君可见,仙山与僻壤并存,旅游共农商齐振,更历春秋五度,新市再现新颜。”——张家界赋。这是刊登于1994年4月《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盛赞张家界市正式定名。而在此之前,这个风景秀美却岌岌无名的湘西北小城名叫“大庸”。从日后实际情况看,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改名,几乎就在那一夜之间,张家界市一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之一,经济建设也连年创出佳绩,直到1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为人津津乐道。比如在这个专业的起名网站上,还将它作为一个完美的改名案例继续推广。
巧合的是,此次和张家界争夺哈利路亚山的黄山市,也在20多年前经历过一次改名。政府为发展经济,早在1987年就将徽州更名为“黄山市”。但许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一改名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止,一方面,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后,不少人认为丧失了原本深厚的徽州文化的象征意义;而另一方面,形成了黄山市、黄山区、黄山三个让游客不知所以的地名,反而给旅游本身带来了诸多不便。
而想通过改名换新颜的冲动,在过去的数年间依然层出不穷,而改名的理由也是各有门道。比如,有人觉得石家庄的“庄”字太土,应该换个名字,比如“西柏坡”;苏州的西山镇名称被人们认为有不祥的寓意,已经改为“金庭镇”;陕西扶风县因为“人知法门寺,不知扶风县”,想改成“法门寺县”。类似因景点而更名的还有都江堰,原名四川灌县,以及更名为九寨沟县的四川南坪等等。
虽然每次的更名都似乎必然产生一种争议,但是尝试却一直在继续,在河南新郑,当地的部分官员和学者已经为将新郑市更名为“轩辕市”努力了20多年的时间,至今没有结果。当地一位历史学家解释,新郑的名称虽然从战国时期至今延用了2000多年,但当时的郑国、韩国属于弱国,历史上的地位并不重要,远远不如当地不如当地拥有更广博历史渊源的中国人文始祖黄帝。
2009年4月28日,《郑州日报》一篇名为“新政改名轩辕建议的调查”的报道,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一边是民众的热议,一边是政府部门的犹豫。不过随着网络力量对此事的热议,新郑市民政局最终在政府网站上作出了回应,给出了一个不改名的理由:“更名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叫什么名字,对地方的发展起不了多大的决定作用,最终还是要靠人们共同努力去发展”。
主持人:
我们接下来连线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张教授,您好。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您好。
主持人:
面对这么多城市在纷纷改名,您是支持还是反对?
张颐武:
我觉得,它的愿望其实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如果这个做法太盲目就会有不慎重、不谨慎的情况。
主持人:
什么叫“盲目”呢?
张颐武:
一般来说,它都是以本地最著名的山水、风景,或者是最著名的一个具有品牌性的产品,或者是知名人士来改。这个改法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充分的考虑,付出的成本往往就会很大。它是想用这个方式,一个是促进本地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知名度,让大家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地名和这个地方最有名的一个象征物连起来,从而扩大知名度,让整个世界都了解他。
主持人:
张教授,我打断您一下。您是文化的学者,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地名很多是和历史紧密联系的一部分,现代人是不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就可以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地名随意更改?
张颐武:
我想这是不谨慎的,我觉得需要一个充分的论证、充分的研究。而且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发展旅游,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把自己的文化资源真正地做强做大,让自己的文化产品、文化形象,真正地能够让世界的人们了解。
主持人:
那你觉得改不改名就那么重要吗?
张颐武:
我想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很多改名它都是一种非常急切的心态,就是想一改名就能够点石成金,画龙点睛,其实往往并不具有的效应,还是需要靠你自己扎扎实实的工作,靠你自己真正把自己的文化资源发掘得相当充分才可能。
主持人:
好,谢谢张教授。
张颐武:
好的。
主持人:
岩松,怎么看这一段时间以来这种纷纷热衷于改名的现象?
白岩松:
之所以热衷改名,的确有一些改名给那些改名的地方带来了实际的利益,包括张家界自己。由“大庸”改名叫了“张家界”,然后获取了更多的利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