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律所实习新规被指排斥外地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律所实习新规被指排斥外地人
2010年01月23日 05:50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1月15日,北京市律师协会向全市各律师事务所发布通知:自1月18日起,实习人员必须提交档案存放在北京市人才机构的证明,否则不予接收。这意味着通过司法考试外地人员无法在北京律所实习。这项新措施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不少通过司法考试人员和律师质疑存在地域歧视。

  昨日,北京市律协暂时未对该规定作出回应。

  外地存档案取消

  根据相关规定,律师在正式执业之前,必须经过一年的实习期。

  北京市律协1月15日新出台的《北京市律师协会关于调整申请实习人员相关申请材料的通知》,其中规定欲在北京市律师事务所从事实习律师,则需向律协提供人事档案关系存放证明。人事档案存放地为北京市所属人才机构(包括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北京市司法局律师库、各区县人才交流中心、街道办事处)。

  多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证实,此前申请实习律师虽然需提供人事档案关系存放证明,但对档案存放地没有规定,“全国各地哪儿的都行”。新规要求档案存放地只能为北京市所属人才机构,现实情况为北京市所属的人才机构只接受北京户籍的人员的人事档案的存放,外地户籍无法在北京市属人才机构存放人事档案关系。这意味着北京律师行业对外地人提高了门槛。

  被指排斥外地人

  “明显就是排斥外地人,存在地域歧视。”多名律师和通过司法考试人员称,受新规影响最大的是想留京当律师,从头打拼的外地人,“他们的路就非常难走了。”

  昨日,北京市律协暂时未对该规定作出回应。

  根据北京律协数据,北京律师人数已达两万一千多人,其中半数以上来自外地,每年增长约2500人。去年在京报名参加司法考试的人数首次突破3.1万人,其中通过考试的,少部分进入检察院、法院工作外,大多数将加入律师行业。

  - 探访

  外地人档案遭拒收

  新规中,人事档案存放地为北京市所属人才机构。

  昨日,记者前往北京市律协规定中标注的多家市属人才机构进行探访,皆被告知只有拥有北京户口的人员才能进行人事档案存放,外地人员不能办理存放。

  北京市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中心位于安定门外大街,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该中心,询问如何办理个人人事档案关系的存放,并称自己户口在外地。

  该中心工作人员称,此处人事档案关系存放只针对北京户籍人员,外地户口在京人员不能在该中心存放人事档案关系。“一直就是这种规定,没有理由。”该工作人员说。

  随后记者前往朝阳区东直门街道办事处,办事处人员同样表示只能为户籍在其辖区内的居民办理人事档案关系存放。

  按照新出台的通知,北京市司法局律师库也可以存放人事档案。记者致电北京市司法局,答复为律师库并非司法局所有,而是归属市人才交流中心。司法局人员说,“外地户籍欲在京申请实习律师,应该是很难的。”

  - 影响

  新规打破5年梦

  30岁的王鸥(化名)是南方人,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2004年来京一直从事法律相关事务。她的目标是在北京当一名律师,但参加了多次司法考试都未通过,终于在去年9月成功通过。“感觉离理想又近了一步。”王鸥说,她满怀信心开始找律师事务所实习。

  根据相关规定,律师正式执业以前,必须有一年的实习期。这次王鸥碰到了新钉子———北京律协新的实习人员申请标准出台,律所将不接收档案存放在外地的人员。王鸥称,自己先后找到包括长济、盈科等七八家律师事务所,“律所都欢迎我实习,但是却迫于新的标准拒绝了我。”

  王鸥已在北京买房安家,为了考过司法考试,5年来她一直是工作半年,复习半年。

  “虽然通过考试,我的律师梦还是破灭了。”她说,自己不可能再去外地实习。王鸥认为,新的标准对外地人是不公平的,应该采取优胜劣汰,“而不是一纸通知把很多人排挤在外。”

  - 说法

  优秀人才可“曲线进京”

  北京一名资深律师认为,该规定有利有弊。每年有大量外地律师涌入北京,同时每年通过司法考试想留京做律师的人也越来越多,市场已经达到饱和。律师的素质良莠不齐,给行业带来一定的混乱。存在一些律师整日为案子繁忙奔波,而一些律师无案可办的现状。此外,人才高度集中在北京,会造成资源的不均衡,这与一些省份律师数量极少形成鲜明对比。

  新规是否会造成优秀人才流失,一家知名律所合伙人认为不会。他称,该规定提高了北京律师行业的门槛,并未限制优秀人才。外地学历高,拥有案源,或者经验非常丰富的律师,北京律所还是非常欢迎的。为留住外地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北京律所可能会采取曲线的方式,比如将其先安排在外地分所实习工作,然后通过内部调动,调到北京执业。(记者朱燕 张汉宇)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