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二日电 题: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八位维和警察的六十小时
作者 马仕府 苗鹏
海地强震发生后,以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为主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闻震而动,万里驰援。
在“联海团总部大楼”搜救中国八位遇难维和警察遗体的六十个小时里,队员们冒着余震不断,极易造成建筑物二次倒塌的危险,连续打通六层楼板,凿碎清运长十二米、宽四十厘米、厚六十厘米的横梁十二根,挖掘清理钢混土石一百二十方,依据救援队携行的装备,照往日这是三天都难以完成的任务。凭着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过硬作风,从发现第一位遇难同胞到成功将最后一位的遗体转运,中途还包括对五位联合国官员的挖掘搬运,整个过程不到十二个小时。
地震发生后,虽然各国维和官兵都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但由于没有器材和救援技术方面的缺乏,只能清除表面的钢筋和石块。中国救援队到达后,立即利用地震救援综合信息系统对现场进行勘察和评估,在一块半个篮球场大的楼板底下的狭小废墟深处,队员们利用库玛特蛇眼探测仪仔细搜索,发现一只佩戴银白色手表的手。队员们顾不得狭小空间给自身安全带来的威胁,利用海空六件套破拆救援装备、多功能钳、组合锹铲,以最安全的破拆方式、最快捷的掘进速度向被困者前进。正在此时,震级达五点三级的余震不期而至,刚刚打通一半的生命通道瞬间淹没在废墟中。
余震过后,队员王建伟在通道中利用剪切器、轻型扩张器将钢筋剪断、折弯使空间不断扩大,后面的队友利用液压撑杆、手动液压千斤顶、高压起重气垫加固通道,直至将联合国驻海地特别代表安纳比在内的五具联合国参会人员遗体完整挖掘,在场的人无不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所感动。
此次参加海地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分队除携带三条搜救犬外,还有重达二十吨的专业地震救援装备。这些装备涵盖了当今世界科技含量最高、技术性能最好的专业地震救援器材,可以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发挥营救生命的效力,在历次国内外地震救援中均有良好的表现。
中国国际救援队重点作业场地“联海团总部大楼”是一座外观七层,实则十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主震发生后,大楼向后倾倒,并呈馅饼式坍塌,原本十层的楼层变得只有两层高,楼板重叠,横梁交错,墙体呈粉碎状夹杂在废墟中,大小钢筋或扭曲或似渔网将废墟层层包裹。虽然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夹杂在钢筋铁丝中的混凝土材质较差,一碰即碎。
面对如此复杂的救援环境,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果断喊停正在作业的大型吊车,这样脆弱的建筑使用大型机械很容易造成被困人员二次伤害。经专家组和技术骨干短暂商议,救援队采取搜索犬、声光探测、人员搜索等方式搜救,同时派出警戒哨,确保救援队员在余震到来时及时撤离。
随着搜救工作的继续,救援队员锁定八名维和警察被埋压在大楼东南侧。他们将一根与地面成四十五度角的横梁逐段凿碎清理后,挖走两块大的地板和皮椅,猛然发现一只穿中式军用作战靴的脚,随着一点一点地掘进,根据先前提供的体征信息,确定他就是王树林。在场人员集体脱帽默哀,搜救队员自制的白底黑字标语牌“战友!我们接您回家!”赫然醒目。(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