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有的中国官员不接受媒体提问,有的中国官员不许记者的提问超出采访提纲,这给国外造成一个什么印象?中国人怕‘乱来’,怕‘出事’”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亚君发自北京 一场《吴建民外交作品系列》新闻发布会,更像是一场吴建民答记者问。
1月11日下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这位前驻法大使的开场白不到30分钟,余下的60多分钟里便顾不上谈作品本身,而是为一个接一个的记者提问释疑解惑。
“中国外交是软还是硬”、“现在可不可以说‘中国不高兴’”、“国际形势还将如何变幻”……吴建民耐心地强调,对已走到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而言,繁荣与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其中,繁荣是统一的基础,“我们的根本还是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回答问题时,吴建民的眼睛始终注视着提问记者。用这位现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自己的话说,这是习惯,也是从周总理那里继承的外交礼仪。
中国已走到世界舞台中心
这一礼仪在吴建民看来非常重要:它象征着平等,以及不卑不亢。他的“忘年交”——主持新闻发布会的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解释道,外交真正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将心比心。因此,在处于世界大变化的今日中国,也许更需要理解“沟通”的内涵。
过去的一年间,吴建民亲眼见证了世界对中国前所未有的关注。他在新书《世界大变化》里预测世界新格局轮廓呈现,他说,和平、发展、合作的势头正在增强,而冷战、对抗、冲突的潮流正在减弱。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从西方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在回答《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关于“2010年的国际形势最大看点”的提问时,吴建民表示,世界和中国如何在这种格局和位置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适应这种变化,将是2010年最大的看点。此外,他还预测,由于去年年底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没有达成实质性成果,因此今年移师墨西哥的气候变化谈判也将成为一个焦点。而朝核问题、伊朗问题、中东问题等去年热点问题如何发展,新兴国家又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怎样的角色同样值得关注。
吴建民强调:“评价去年的国际形势时,我选用了一个‘新’字: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首次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心。这一新变化世界没有准备好,中国自己也没有准备好。”
中国官员“八股文”要不得
吴建民以其在中欧交往中的一次经历,来说明中国及中国人还需为崛起的大国角色做更多的准备。
他出席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国际研讨会时,被一名欧洲学者问道:“中国崛起了,中国人的心态怎么样?”吴建民告诉他,中国人既看到了发展中的困难,也对未来很有信心。“那你们欧洲人怎么看中国呢?”吴建民反问道,出乎他意料的是,欧洲朋友用“害怕”形容了中国崛起:“你们太大,你们的增长势头太猛,你们和我们不一样。”
这说明,地理位置遥远的中欧,心理距离同样遥远;也说明,中国还没有向世界完整地说明自己。
吴建民不止一次在外事活动中,看到部分中国官员“封闭”的一面。“中国人会交流的太少。”他感慨道。有的中国官员不接受媒体提问;有的中国官员要提前准备答案,不许记者的提问超出采访提纲;还有的中国官员甚至不具备“直视对方”的基本礼仪。
“这给国外造成一个什么印象?中国人怕‘乱来’,怕‘出事’。”吴建民说,一旦这形成一种习惯,便会成为中外交流的阻隔。
除了“不敢说话”,吴建民还发现,中国的一些官员“不会说话”,最典型的表现便是“讲话拖沓、言之无物、套话连篇”。为此,他特意提出“八股文”要不得。他说,自己在联合国听过很多人演讲,短句子是有生命力的。比如,“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了三个‘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立即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中国要习惯被评头论足
吴建民透露,他正在和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一起筹备下一本新书。起初,新书名为“交流改变人生”,后来两位外交官转念提笔,改成了“交流使生活更美好”。
“人与人交流如此,国与国交流也如此。”白岩松评价说。而吴建民同时提醒道:“中国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崛起还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将会走过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中国威胁论’可能将会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
最新的证据是,新年之际,有外国媒体发表评论认为,中国虽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也有采用各种手段颠覆美国等发达国家领导地位的可能性。
“我认为,中国人对外界的评价应该有平常心。讲我好,不必趾高气扬,讲不好,我也对未来有信心。”吴建民说,他赞成中国人民应当有一种谦虚、自信、理性和包容的心态,既摆事实、讲道理,也接受世界上的多样性。
与此同时,他建议“走到世界中心”的中国能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下,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第一是和平,中国能否考虑对联合国维和行动做出更大的支持;第二是发展,我们能不能考虑在促进世界发展方面采取一些更加有力的行动;第三是应对气候变化,能不能多做一点是情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