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查酒驾拟用便衣暗访 将公布第二批禁驾名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河南查酒驾拟用便衣暗访 将公布第二批禁驾名单
2010年01月19日 09:20 来源:大河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特邀嘉宾: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张益民

  采访时间:1月18日上午10时

  采访地点:省公安厅交警总队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现在已成不少司机的习惯。2009年河南严查酒驾以来,我省查处酒驾数、拘留人数都接近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全省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因酒驾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临近春节,应酬增加,又到酒驾高峰期,我省将如何严查?市场上出现的“解酒药”能让酒精测试仪失效吗?……昨天,记者就这些热点问题,专访了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张益民。

  回头看

  拘留6356人,我省治酒驾成绩全国第一

  记者(下称“记”):自2009年8月15日,全国开展整治酒驾专项行动以来,我省在治理酒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益民(下称“张”):治理酒驾完全符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交通违法行为的形式很多,但我认为,对人民群众危害最大的、造成后果最严重的要数酒后驾驶。

  自2009年8月15日全国的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省共查处饮酒驾驶行为47692起,因醉酒驾驶被行政拘留的有6356人。我省拘留酒驾司机的人数在全国是最多的。我省查处酒驾数、拘留人数均接近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全国治理酒驾专项行动中,我省的成绩可以说是名列前茅。

  当然,作为交通管理的指挥员,我并不刻意要求查处量和拘留数,这只是我们的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大家养成“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良好习惯。

  我先以交通事故4项指标为例,说明咱省治理酒驾取得的成绩。2009年,全省因酒驾引发交通事故的起数为232起,比2008年减少了 120起,同比下降34.09%;因酒驾引发事故的死亡人数为76人,比2008年减少49人,同比下降了39.20%;酒驾事故中受伤人数为296人,比2008年减少了104人,同比下降了26%;酒驾事故所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合计507389元,比2008年减少736581元,同比下降了59.21%。

  这些统计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治理酒驾以来,我省所发生震惊全国的交通事故也明显减少了。

  治理酒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广大人民群众很满意,司机“开车不喝酒”的意识也明显提高了。

  查酒驾

  不仅逢十必查,年前查酒驾进入常态化

  记:省交警总队曾公布查酒驾时间表,每月10日、20日、30日逢十查车,这是不是说除了那三天以外大家都可以酒后开车了?

  张:以前,省公安厅确定每月的10日、20日、30日为全省集中整治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统一行动日。原来逢十必查的时候,郑州市十个交警大队每晚都出动,但是发现效果越来越差,为啥?大家都知道了,有些人就避开这几天了。

  后来郑州每晚出动两个大队,轮流在全市查,效果更好。交警部门不会让大家摸清查酒驾的时间表,现在全省已形成了常态化的查酒驾机制,年前我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查酒驾的力度和密度。

  记:临近春节,怎么防止酒驾反弹?

  张:酒驾查得一松,很容易反弹。一旦交警不查车,有些驾车人就会放纵自己,再加上劝酒人推波助澜,很容易喝多。我们河南要把酒驾查禁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主线。

  年前是酒驾的高发期,除了定期的统一行动日检查外,我们会组织巡警、派出所民警等其他警种协同作战,不定期组织查处酒后驾驶的统一行动,采取定点设卡与流动巡查相结合、全局控制与重点布控相结合、公开查缉与便衣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午间、晚间等重点时段,饭店、酒吧等重点路段的管控,依法形成严管严治的高压态势和浓厚氛围。

  同时,我们要求每个交警大队还要抽调3~5名业务能力强、执法素质高的精干民警组建执法小分队,专门负责查处酒后驾车。

  记:酒驾在大城市可能还好查,在县城里可能熟人多,求情的也多,咱们怎么查?

  张: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并采取了应对措施。现在酒驾减少状况是郑州好于其他城市,城市好于县城。县城里熟人多,我们查酒驾会采取异地用警的方式:一是省辖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异地用警,比如说洛阳到开封去,开封到新乡去;再一种用得较多的方式是一个省辖市的县与县之间异地用警,比如说新郑到中牟、中牟到新密。

  记:现在城市查得紧了,很多人跑到郊区喝酒,这怎么办?

  张:洛阳等一些地方曾出现这种情况,市区查得紧了,很多人跑到龙门去喝。基层交警针对这种变化情况,及时改变策略,把工作重点向郊区、农村转移。我们的用警模式也在不断调整。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