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排行榜发布 拆迁户自焚居榜尾(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排行榜发布 拆迁户自焚居榜尾(3)
2010年01月18日 17:09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广东广州:政府网上公布预算

  公众知情还不够,关键是参与和监督

  2009年10月,广州市财政局网站“政务公开”栏目下的“数据统计”项目中公布了《2009年广州市本级部门预算》,114个部门预算均供免费下载,这是广州市首次在网上公开年度“账本”。广州市财政局局长表示,以后部门预算获得人大通过后,都将在网上公开。此举引发了广泛关注,网民普遍表示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质疑。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苏玥

  10月22日,广州市财政局在网上公布了《2009年广州市本级部门预算》,114个部门预算均供免费下载,至次日中午,该网站访问量达到4万人次,并一度被“挤瘫”。财政预算公开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但很多地方还是在用“国家秘密”来做挡箭牌,网民想看到这种信息并不容易。所以,对广州将政府“账本”摊于阳光下之举,网民的反应非常热烈。

  大多数网友认为,“晒账”在观念、制度上的突破,使事件形式、意义远大于内容;虽然“家账”公开仅是一小步,却是公民知情的一大步。但网友也指出,这次公开的财政预算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够彻底,如广州市委办公厅“支出预算总表”,只罗列出“行政运行、专项服务、专项业务”等几项,项目太过含糊,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等“三公”消费并未公开。网友直称,公开“家账”,三公消费不能“躲猫猫”,政府财务预算的公开,必须透明、详尽、具体,不遮掩、不回避、不笼统。更有网友大呼:看不懂!

  对于网民的疑问,广州市政府虽然也用各种方式进行了回应,但很显然,并未消除网友的疑虑。专家认为,此次广州预算公开,进一步拓宽了政务公开渠道,真真正正实现群众知情、群众参与、群众监督、服务群众,将有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制度的执行力。同时也指出,公开不是目的,虽然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尊重,但怎样实现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才更为重要,毕竟对于少数的、笼统的数据,即使是专家,也很难做出分析判断。我们期待下文。

  特邀嘉宾陈潭(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9年10月16日,广州市财政局将广州市2009年本级114个部门的部门预算全部公开放到了“广州财政网”上。社会舆论在对这一举动给予赞扬的同时,也从公布的财政预算中解读出“三公消费”( 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不透明、机关幼儿园花费高昂、教育社保等民生支出不足等众多尖锐问题。

  其实,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政府部门依然拒绝公开预算的当下,广州市的这一举措反映了政府进步和地方政治改革在某一领域的局部突破。实际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法规,其中规定了4项政府须“主动公开”的信息,包括“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还规定了应“重点公开”的11项政府信息,其中就包括财政预算和决算报告。众所周知,尊重公民知情权,认真对待公民监督,这是委托代理条件下“人民政府”的应有之义。因此,政府对对包括预算在内的政务信息走向公开化,这是政府预算走向公共预算的第一步。其次,为了避免政府的自利性和部门预算的利益最大化,政府预算走向公共预算必须开展“参与式预算”,大范围地吸纳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政府预算的决策、规划和编制,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主持下开展预算听证,从而让政府预算报告不断走向科学化。再次,政府预算必须提交人大审议、讨论和通过,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和监督。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了人民的意见并直接对人民负责,政府预算走向民主化是受人民委托的公共权力机构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最后,在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既有框架下必须加强预算立法,因为预算的法定化是政府预算走向公共预算的充分而又必要条件。

  江苏南京:徐宝宝事件

  2009年11月4日,南京5个月大的婴儿徐宝宝因高烧等症状入南京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过程中不治身亡,家长投诉由于值班医生打游戏、睡觉等行为使得婴儿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当地卫生部门最初通报否认了这一说法,后来由专家、网民、记者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的最终调查结果:患儿家属的投诉情况基本属实,值班医生隐瞒事实真相,市儿童医院调查手段简单、调查结果与事实不符。上网玩游戏的当事医生被吊照开除,南京儿童医院诊治措施有失职行为,院长书记分别受处分。

  第三方调查的成功试水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谷文杰

  江苏南京“徐宝宝事件”刺痛网民神经的不仅是备受非议的医生职业道德和脆弱已久的医患关系,更是医院和监管部门在处理这起事故过程中继续秉持掩盖真像,欺骗大众、工作态度不严谨,随意推卸责任的一贯作风。正因如此,才引起了大众的高度关注和谴责。

  监管部门对此事件的应对过程和效果呈现了一个完整的“V”字,既有令人诟病的浅显行为,也有让人赞赏的开明举措,就整个事件的舆情应对来说,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行为瑕疵,但其灵活的应对方式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徐宝宝死亡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网络上评论如潮。当医院发现此事已经形成规模性舆论的时候,便立即对此事进行了调查,虽然调查结果意图掩盖真相、推卸责任,但是其对舆论的重视程度和较快的应对速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如此,在透明度和公信力等方面,医院表现尤差。调查行为本来是以澄清事实,追究责任为目的,却被医院当作掩盖事实,欺骗大众,推卸责任的手段,令公众愤怒至极。而监管部门也是粗心大意,玩忽职守,在没有亲自对此事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前提下,轻信医院的一方之言并作为调查的最终结果公布。这种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受到了广泛质疑和批评,使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受到极大损害。

  在这种“老子调查儿子”的行为备受指责后,监管部门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刻转变态度,灵活地调整策略,组织有第三方人士参与的调查团进行第二次调查。监管部门的这个动态反应机制,因时而动,变被动为主动,值得肯定。随后,在大相径庭的结果面前,监管部门的应对举措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没有为了脸面继续掩盖真相,而是自揭家丑将真相如实地公布于众。此种公开、透明的调查机制,重新赢回了已经失去的民意,提升了受损的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在问责和赔偿方面,监管部门坚决的惩治了有关责任人,医院也爽快地答应了婴儿父母的赔偿要求,为此事件的平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特邀嘉宾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

  徐宝宝事件最初遵循以往突发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上迅疾传播:11月4日,西祠胡同上出现求助帖;11月6日,半岛社区网民发贴《南京儿童医院医生上班忙“偷菜”害死五个月婴儿》,引来大量网民留言,随后被西祠胡同、天涯、百度贴吧等网络社区转载,引起社会关注。我们很难设想,假使没有网络媒体对民间议题的包容、对新闻事件的全时性的响应,假使没有网民急公好义的网络民主精神,发生在一个普通人家的百口莫辩的事件会成为公众瞩目和社会调查的焦点。

  仅仅3天后,主流媒体即发出响应:11月9日,《人民日报》最先报道徐宝宝事件《婴儿家长指责医生失职》,这成为公共议程转化的重要节点。受此激励,11月10日、11日,本地的龙虎网和《现代快报》才分别发表姗姗来迟的跟踪报道《儿童医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否定死亡患儿家长说法》(医院公布第一次调查结果,说明医生“没玩游戏”)、《徐宝宝父亲:卫生部门没调查过我 对结果寒心》。在此,我们也可以再做推论:因为有强力媒体的公信度、号召力、影响力做保证,因此才会形成比网络舆论更大的舆论压力,徐宝宝事件才会如此迅速地得到地方权力部门的强力关注,形成更为科学的第二次的调查,并就此从新闻议程进入政策议程。另一个推论是,在异地监督受限、本地监督缺乏授权的常规条件下,率先打破报道壁垒的第一篇报道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样的首发来自权威的党报,其破冰效用就更为显著。

  在网民和媒体的共同推动下,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12人的联合调查组,各大网站报纸均关注调查走向。11月12日,龙虎网刊发调查最近进展:医生确实在玩QQ游戏,玩游戏的医生被吊照开除,医院负责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至此,事件的主体以调查结果基本可信、危机处理结果相对较能平息民愤而告一段落。

  就一般同类事件的对比来说,南京市政府部门对徐宝宝事件的处理尚属合理,其对待舆论监督的接受度、危机处理的及时度、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事件处理的说服度,均达及格以上。但事件处理过程中两次调查结论不一的细节,再次暴露了我们的行政部门的通病:在一些网络事件面前,行政力的先天不足、社会沟通的缺乏诚信和科学之间,往往是交相助推的,也往往由此形成更为深刻的民意危机与政治危机。

  我们同时还要注意到,此后仍然有诸多批判和深度思考见诸于媒体和网络,例如:11月13日,中国青年网接连刊文《南京婴儿徐宝宝是被“谋杀”致死》、《徐宝宝事件:拿什么来拯救医生?》,金羊网刊文《徐宝宝之死:究竟谁在隐瞒事实真相》。央视网发表评论“徐宝宝”调查事件引发的思考,评论说:真相虽然来的晚但是还是真相,真相的意义在于什么是错和如何改正,“真相是对这个孩子的家庭,是对这个孩子在天之灵,对这样一种医患纠纷最好的一种概括。”而网民“素衣白马客京华”发表的网文《徐宝宝案:真相之后,谁把追问进行到底?》有更为直接的质询:为什么解决问题一定要以生命为代价呢?医院能否及时处理管理漏洞,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网民喜欢站在弱势群体这一面,可为啥真相总喜欢站在网民这一面?难道网民天生就有精准的判断力?这些提问,虽然朴素简洁,但却深刻持久,值得我们反复深思。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