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地铁禁报令”的解释难以服众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评论:对“地铁禁报令”的解释难以服众
2010年01月13日 09:11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两日,北京地铁“禁报令”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普遍质疑,市民多有不满。1月12日上午,地铁运营公司对此进行了回应和解释,但纵观这个解释,似乎越描越黑,难以服众。

  对于为何信报成为“地铁禁报令”的唯一例外,地铁公司给出的理由是,信报“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是采取定时定点的方式发送。发行站点是经过地铁、公安等部门严格审核批准的,全部发行站点均不在站台,而是选择在站厅和宽敞的通道派发。发行人员是地铁组织的专业人员,统一标志、统一服装、统一证章,经过严格培训上岗”,“两年来,信报发行从未进入过站台,也始终遵守定时、定点的要求,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也没有在发放过程中造成过客流拥挤。”

  我们不妨逐一分析,这样的解释能否站得住脚。

  第一,“报纸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如果可以作为进入地铁的理由之一的话,那么,人们一定会问:一张报纸是否“受到喜爱”,谁说了算?这显然是市场竞争与读者选择的结果,不是哪个机构随便就能定性的。信报是“唯一”进入北京地铁的报纸,难道就能说明其他报纸都不受北京读者喜爱?

  第二,“信报是采取定时定点的方式发送”,这样的“广告语”竟然也成了报纸进入地铁的理由。难道其他报纸做不到“定时定点发送”吗?北京市乃至全中国的报纸,无论是早报和晚报,哪家不是按照对读者的承诺“定时定点发送”?信报可以做到的,其他报纸也能做到,何以将它们排除在特许之外?

  第三,“信报发行站点是经过地铁、公安等部门严格审核批准的”,那么,报纸进入地铁要经过怎样的批准程序?如果这样的批准程序是合法的,其他报纸为什么没有经过审核批准?是因为他们没有申报,还是有申报却没有批准?为什么仅仅批准“信报”一家?人们质疑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批准程序涉嫌对公共发行渠道的垄断。地铁站是公共场所,因为有了“唯一经批准的地铁报”,所以其他非地铁报一律不得进入这一公共场所,这样的逻辑不是垄断,又是什么?

  第四,同样,“信报全部发行站点均不在站台,而是选择在站厅和宽敞的通道派发”。如果将发行站点确定在“站厅和宽敞的通道”,避开人多拥挤的站台,对其他报刊来说,并非难事,甚至可以借此将统一报刊亭固定在“站厅和宽敞的通道”内,方便市民与报刊发行单位,何必非要“一刀切”的禁止呢?人们也注意到,在前两天公布的北京市有关部门的会议纪要中,禁止发售报刊的是“整个地铁站内”,而不是地铁公司所强调的“站台”,这样的前后矛盾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能不让人对禁令出台的背景产生更多的疑问。

  第五,地铁方面称,“两年来,信报发行从未进入过站台,也始终遵守定时、定点的要求,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也没有在发放过程中造成过客流拥挤。”那么,请有关部门也告诉广大市民,究竟哪些报刊曾经因为在地铁内销售而制造过“安全事故”和“客流拥挤”?否则,因为安全这个关键因素,除信报外的报刊统统被赶出地铁,理由是不充分的。我们知道,即便在上海、广州等人流量同样巨大的城市,也不曾出现过因卖报导致的地铁事故。一面是免费发放,一面是自愿购买,哪个更容易造成“客流拥挤”,不言自明。

  在地铁禁报令的问题上,公众与媒体质疑的问题,一是地铁售报是否影响到安全,二是行政干预是否制造了市场垄断,三是如何保证民众获取信息的选择权,四是北京不遵守国内国际惯例的理由何在。如果说媒体的质疑是“片面”的,就应该拿出更充分、正当的理由,以翔实的调查数据说话,同时广泛听取乘客的意见,如此,才是负责任的姿态。高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