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胸验肺”“飙车撞人”“钓鱼执法”“徐宝宝死亡”……当一起起事件因为网络监督,从扑朔迷离到迅速进入实情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时,网络监督让人们一次次感受到它特有的力量。然而网络监督也因其发自草根、不受渠道限制、极易形成舆论压力,极大地考验着政府执政能力。
网络监督开始成为反腐败的新力量
云南一位年轻干部告诉记者:“现在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做了,稍不注意,即使出现一个很小的事故,若处理不当,经过网络传播后也可能会有比较严重的后果。”
这样的感受绝不是危言耸听。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以网络为载体的反映民意表达民声异常活跃。近年来,多起互联网“热门事件”多是来自于网民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天价烟”事件更是直接由网民发现并在网络上传播“放大”而导致当事官员“落马”。
“人情在一定程度上羁绊了反腐败体制的创新。而来自民间的‘监督力’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网络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监督作用正在显示它特有的威力。”云南省潞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赵斌说,随着监督渠道、方式的不断扩展完善,网络监督开始成为反腐败的新力量,这说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有了很大进步。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尹韵公分析,在信息化时代,实际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另一个是由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成的新兴舆论场,网民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知识、信息,通过自我吸收理解,可使某一方面的信息成为供大众共享的资源。它是一个个独立个体的意见的集聚和放大,甚至可以通过舆论压力“迫使”权威服从大众意愿。
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网络舆论对官员的监督,早期集中在某些官员的腐败行为上,继而一些官员粗暴和草率的行为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今,网络还将监督的视野扩展到公务人员的出格言行,如“替谁说话”等“雷语”。可以预见,未来来自草根的网络监督将取得更大成效,特别是针对政府官员和权力部门的监督,将更为集中有力,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网络传播反映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网络舆论事件此起彼伏的当今,有些公务人员把握不了网络传播的规律,在应对网络舆论压力时显得束手无策。”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龚维斌说,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着社会开放和进步,但若不能正确处理妥善应对,也有可能使一些小事演化成公共事件,造成严重后果。
“个别部门对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回应,多数是事后的、被动的,扮演着‘消防队员’的角色。由于失去向公众传达全面准确信息的第一时间,为流言和谣言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空间。”云南省一媒体工作者张女士说。
如何认识、把握和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邢兆良说,网络表达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重大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思想动态。因此,如何对待网络言论,如何进行网络言论、网络思想的管理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考验。
从容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标志政府执政理念日益成熟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矛盾集中期。网络不仅表达了民意,也是社会转型多元时代多元表达的平台。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说,部分网民容易受到“匿名身份”的“网络非理性”左右,易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判断。如果缺乏正确疏导,就容易使初衷偏离方向,平息这类事件,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更容易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官员要勇于直面网民的质疑并据实相告,或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当场回应媒体及民众的质疑。可以说,能从容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是政府官员执政理念成熟的重要标志。
“政府有关部门应主动关注网络舆论动态,研究网络舆论特点。遇到网络群体性事件,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回应,迅速澄清事件真相,稳定网民情绪。”龚维斌认为,“可利用领导信箱、领导博客等手段,或请政府官员、专家以及当事人进行网络访谈,对网民表达的意见作出及时解答,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然而网络监督这一新兴事物的弊端也不容回避: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人肉搜索”可能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可能会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或隐私,这对政府管理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监督,怎样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这些将成为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一乒说,我们不能保证网民们的行为都是理智冷静的,现在我们应当提防几个倾向,一是泛滥的“道德审判”有可能演变成网络暴力;二是一些“人肉搜索”背后的推动力及商业法则,它们的逐利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肉搜索”的社会意义。 (记者关桂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