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模式之争折射自我定义缺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模式之争折射自我定义缺位
2009年12月30日 11:35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当世界舆论热衷用“中国模式”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之时,中国国内却有点迷茫: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中国学界至今没有给出合理而清晰的定义。但事实上,如果中国模式做好了,就能成为中国最大的软实力。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梁辉

  围绕中国模式的争论,不仅折射了西方对中国认识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我们尚未对中国模式给出合理而清晰的定义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时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上下,作用力波及第三世界。这个“红色巨人”最终会走向何方?西方在心底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个庞大的国度艰难重启现代化进程。西方世界乐观的同时也满腹狐疑。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一度令西方认定中国必将崩溃。

  如今的中国展现了全新的面貌,数亿人口迅速脱离贫困,并变得越来越富裕。这被西方舆论视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崛起。

  现在的中国令西方曾经的预测相形见绌,西方世界开始放下姿态,冷静思考“中国是如何做到的”,试图找到破译中国发展密码的“黑匣子”。“中国模式”就是西方观察家新近找到的一把“钥匙”。它衍生于2004年美国观察家库伯·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并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

  “中国模式”是赞扬还是紧箍咒?

  对于何为中国模式,西方学界的定义和评论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基于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他们认为“让数亿人脱离贫困是中国模式最大的亮点”。

  2009年中国迎来60华诞之际,海外舆论讨论中国模式达到高潮。它们探讨中国模式的实质,中国模式能否复制、是否可持续……当中,一些西方战略家富有“远见”,他们看到了中国模式背后的威胁,认为其背后隐藏的中国价值,最终将挑战西方价值。

  而颇有趣味的是,国内一些知名学者对“中国模式”一词持谨慎态度,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对该词可能在国际上引发的反弹的考虑。

  在11月19日举行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上,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教授指出,讲“模式”有定型之嫌,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李君如教授担心,“讲‘模式’有表率、推销之嫌,外界会误解中国会输出自己模式。因此,李君如教授赞成用“中国特色”一词。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亦持相似观点,他更倾向于用“中国案例”来解释中国的发展。

  当然,中国模式并非就与中国学界绝缘。

  9月2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书名就直接套用了“中国模式”,并与“中国道路”放在一起。

  中国应该更自信地谈模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是中国时局的长期观察者。他认为,中国毫无疑问拥有自己的模式。“一座房子不管盖得好与坏,都有自己的模式,模式不一定意味着完美,模式是可以不断更新与演化的。”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丹利·克劳希克在与中国学者探讨时亦认为,中国拥有自己的模式,只是“很难将这种模式归类”。在他眼里,中国模式是一种“包含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特征的混合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指令性资本主义”。但在政治层面,西方舆论往往把中国模式与民主对立起来。这样的理解直接导致一些妖魔化中国模式的言论出现。

  显然,割裂地看待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决定了西方对中国模式认识的局限性。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学界至今也没有对中国模式给出合理而清晰的定义,尤其是让西方信服和接受的解释。郑永年认为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采用“中国特色”“中国道路”这些词语,本身的确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难以令西方接受和信服;另一方面是国内一些人对自己的政治制度缺乏自信,从而陷入了西方的话语体系不能自拔。郑永年认为,中国学者应该更大胆、更自信地去总结归纳和界定中国模式。

  政治模式是中国模式核心

  那中国模式究竟为何物?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前提都包括稳定的政治社会秩序,对产权保护的尊重,以及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郑永年教授认为,中国的政治模式在这三个方面表现突出,理解中国模式的秘诀在于理解中国的政治模式。

  郑永年教授进一步解释,中国政治模式具有两个核心因素:开放的执政党制和“挑选与选举结合”的领导人产生制度。这两点与西方政治不同,西方政治的核心是多党制与普选制。在郑永年看来,“选拔加选举”的领导人产生制度,是在贤人政治的基础上,再跟民主结合起来。这样的方式要大大优于为了民主而民主的选举制度。

  事实上,西方式民主并不那么完美,它既不能避免坏的领导人上台,也不能保证优秀的领导人一定能当选。“如果可供选择的都是‘烂苹果’,那选举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对于西方式民主的弊端,西方学者也早有认识。史丹利·克劳希克认为,如果缺乏健全的法制制度、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以及相当规模的中产阶级,过早推行民主很可能适得其反。中国模式尽管存在缺陷,但要比基于民主化和理想主义、忽略当地实际状况的输出型“华盛顿模式”更为有效。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