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12月20日在《卫报》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他辩称“我们未能达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减少50%和发达国家减排80%的协议。这两项内容都被中国否决,尽管它们得到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一非常不负责任的言论,既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事实。
事实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未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拒绝承诺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以及拒绝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这一最基本的事实,发达国家无法否认,因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为发达国家确定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即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3至2020年)的具体减排目标,以及它们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的资金数量与技术转移。
但是,从谈判伊始,发达国家就一直试图扼杀《京都议定书》,抛弃其历史排放责任,让发展中国家与它们同步减排;还宣布其中期减排目标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数额,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量和是否接受“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挂钩。
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应该比1990年减排40%。发达国家为逃避减排责任,采取了只谈长期减排目标而避谈短期减排目标、分化发展中国家,以及把拟好的协议草案强加给大会讨论等手段,试图达到不把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写进协议的目的。
在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承诺的中期减排目标或者附加诸多条件,或者干脆避而不谈,却热衷于谈论到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舍近求远,对40多年后的事情做出承诺,却不愿谈判将于2013年起开始的中期减排目标,这明显不符合逻辑,不能不使人怀疑其谈判的诚意。
发达国家提出的到2050年全球排放总量减少50%和发达国家减排80%,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到2050年需要承担减少全球排放总量的20%,这遭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反对,而非像米利班德所说的得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处于或即将进入工业化阶段的情况下,它们的排放总量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增加,如果接受到2050年减排20%,就会丧失发展经济和提升民众生活水平所必需的“碳排放空间”。
为有效控制谈判结果,英国、美国和大会举办国丹麦在会前秘密草拟了“丹麦文本”,试图引导谈判向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方向发展,后被媒体披露而未能得逞。在进入部长级谈判时,发达国家再次试图违反程序,把拟好的协议草案强加给大会讨论,发展中国家为此愤然离场表示抗议,谈判进程被迫中断。后来在中国等国家协调下,发展中国家才重返会场。
借助上述手段,发达国家实现了把其中期减排目标从最终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中抹去的目的。至此,“谁‘劫持’了哥本哈根大会?”的答案,已不言自明。哥本哈根是一面镜子,发达国家在里面的形象如何,他们自己最清楚。他们做贼心虚,试图把中国作为替罪羊的拙劣表演,只会招致更多的耻笑。辛本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