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温家宝: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
2009年12月18日 22: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各方评说温家宝气候峰会讲话:交上分量很重答卷

  温家宝在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快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下午回到北京

  中新社哥本哈根十二月十八日电 (记者 余湛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当地时间十八日在丹麦举行。一百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国总理温家宝与会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温家宝说,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他表示,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截止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二00五年降低百分之十三,相当于少排放八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五千四百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温家宝表示,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三千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一点五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温家宝说,一九九0年至二00五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百分之四十六。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二0二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00五年下降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温家宝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本次会议的成果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议定书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必须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应对气候变化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确定一个长远的努力方向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完成近期和中期减排目标上,放在兑现业已做出的承诺上,放在行动上。

  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国际社会要在公约框架下作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快转让气候友好技术,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温家宝表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