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纷纷扰扰的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及建设问题迎来“变局”———据媒体报道,番禺区昨天召开面向群众代表的座谈会,明确表示将重新开展番禺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规划修编和区域规划环境评价工作。番禺区区委书记谭应华说:“我们认识到,垃圾处理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从头开始,发动全体番禺居民展开大讨论,集民意、深论证。”
昨天会上透露的信息,已有若干变化:
首先,最敏感的选址和垃圾处理方式这两大核心问题,从“已定”变成“可议”,垃圾处理项目的选址也由现在的一个变为由政府部门、专家、市民代表共同选择的“若干个”,最终议定的前提是尊重民意、尊重科学。
其次,强化决策的民意基础———立即启动为期半年的大讨论活动,同时突出决策全过程的公民参与———让全区市民了解项目建设的法定程序,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选址调研、论证和环评工作,科学合理决定垃圾处理方式和选址。
一项重大决策能够“从头再来”,实属不易。意味着政府正视先前决策程序的缺陷并积极地改进。昨天的情况介绍会上政民沟通的氛围良好,可见政府的诚意,可以得到民众的善意回应。倘若能由此形成官民良好互动,则可望日后类似事件有个妥善解决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番禺“垃圾门”事件已经成为一次推进民主决策的演练。在一些涉及面较广的敏感项目上,地方政府的做法通常是“事中公开”,而未能在选址之前做到事前公开、广征民意,同时也缺乏和公众沟通的意识与技巧,这是政府决策的通病,因而决策就可能因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而无法获得群众的理解支持。
番禺“垃圾门”事件同时也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演练。番禺的居民,特别是华南板块的居民,这几个月来的表现让人体会到了“公民”二字沉甸甸的分量:首先,他们有着强烈的维权意识,在切身利益问题的处理上体现出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其次,经过几个月的沟通与博弈,市民走向理性与成熟。他们意识到了垃圾分类与减排的重要性,有的小区主动向政府申请成为垃圾分类与减排的试点,并得到积极回应。这场博弈也演变成为一次环保意识大宣传。
如何使政府决策做到公开、透明,如何使公众在民主的操练中走向理性和成熟,更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如何使民意真正落在实处,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色,当是“番禺垃圾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需进一步细化和思之再三的问题。 黄 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