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吁培训官员适应"网络化生存" 提升用人公信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吁培训官员适应"网络化生存" 提升用人公信度
2009年12月07日 14:0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网络的力量在于自由表达。只要把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就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网络沟通机制,进一步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11月30日下午,重庆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决定,王鸿举不再担任重庆市市长,提名黄奇帆为重庆市市长候选人。

  但遗憾的是,次日在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各大网站上,本刊记者除看到简单报道外,无法找到更为详细的信息,比如官员卸任的原因、去向,等等。

  “按惯例,一般是上级组织部门派人到被任免官员单位宣布任免决定,给前任作个定性评价,最后被任免官员表态,这些程序基本是内部完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我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公众借助网络平台在参政议政方面获得很大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其中官员任免更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以往每次零碎的任免信息,都延伸了公众无限的想象和猜测……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组织部门有必要培训官员适应“网络化生存”,更应把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官方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网络沟通平台,进一步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网络丰富官员“评价渠道”

  近年来,从湖北省宜城29岁市长周森锋,到云南省昆明32岁女副市长李茜,再到各种“问题官员”的频繁复出,都在网络上掀起有关质疑官员选拔机制的舆论浪潮。

  “如果说以往公众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另类官员’任免的话,那么随着公众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很多官员的任免,都有可能在网络上成为热议的话题,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李成言教授认为。

  不可否认,我国官员作为公权人物,已越来越身不由己地置身于浩瀚的网络监督中。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使网络监督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手段,成为推动政府作风建设和反腐的一把利器。

  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上网普及率达到25.5%。

  与此同时,网络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也给信息传播提供了多样途径。比如跟帖、论坛、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电子邮件、博客、个人空间、即时通讯群、移动电话短信等。

  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发达,极大地丰富了公众对官员的“评价渠道”。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曾说:“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清楚。政绩要经得起群众、经得起网民的评价。”

  在今年5月19日召开的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说,要强化公开监督,把选拔任用干部满意度民意调查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充分运用民意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

  那么,如何使“满意度”规避风险并体现出最大的合理性,还与一系列组合制度如何配套有关。在这艰难而缓慢的实现过程中,网络作为一种畅达民意的渠道,必然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网络监督不仅丰富了官员评价机制的民意含义,还用另一种草根的方式开辟了一条将‘问题官员’公之于众和优秀人才民主推荐的通道。”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对本刊记者表示。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