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下,地方社科院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把地方社科院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已成为当前地方社科院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日前,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社科院和部分省会城市社科院院长齐聚呼和浩特,探讨“新智库”的建设方向、建设途径,破解影响发展的难题。
智库建设形成新气象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设立社科院已经有30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堪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支中坚力量。地方社科院不仅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本地区思想解放的理论先锋。论坛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地方社科院的“思想库”、“智囊团”正在走向一条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以具有本地区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新智库建设之路。
此次论坛上,上海社科院提出“以科学发展引领新智库建设”,河南社科院提出“建设中原崛起新智库”,湖南社科院提出“建设合格智库”,内蒙古社科院提出“以三个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草原文化研究中心、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两个基地(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和应用对策研究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战略构想。
论坛主持人内蒙古社科院院长吴团英认为,我国地方社会科学院以智库建设为突破口,在加快科研转型、加快科研管理创新方面已经形成新的共识,形成了新的气象。
破解影响智库建设四大难题
论坛认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一五”末期即将开始制定“十二五”规划之际,地方社会科学院的新智库建设也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消除新智库建设中的障碍显得非常迫切。不少地方社科院的院长认为,目前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发展的外部体制机制性障碍主要有四个: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与党委、政府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造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时效性降低;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地方社科院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效性和咨询功能大打折扣。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造成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无法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制度,科研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顺利实现科研转型的瓶颈。
第四、应用对策研究的价值还没有从政策层面上得到完全体现,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科研人员还面临着评定职称、社会评价、学术评价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对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缺失,不利于调动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正是合格智库建设的努力方向。
提升智库能力要有世界视角
这次论坛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我国新智库建设必须要与国际智库建设接轨,应用对策研究要有世界眼光和学术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切实提高国家和地方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是我国地方社科院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智库”的作用。作为政府决策思路和战略分析的提供者,智库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世界格局的博弈重组,各个层面和不同领域对决策咨询产生了巨大需求,尤其是在推进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中,对社科院新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新的挑战。
为此,本次论坛把新智库建设的目标确定为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构建特色学科体系,不断提高决策咨询能力,提升社科院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力,以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为立足点,服务党委政府及企业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智库,增强国家和地方的软实力。具体实现三大转型,即:从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从单兵作战向集体智慧转变,实现体制机制转型;从追求量向讲求质量转变,实现科研成果由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向“精品工程”应用研究转型。做到“三有”,即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有社科院的学术观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社科院的学术声音;重大项目推进,有社科院学者的身影。
与会专家经过探讨认为,按照新智库建设目标,应在评估体系、组织形式和人才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评估方面,应明确智库导向,增加应用对策建议和客户评价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特别是对一些没有社会评价的横向课题,要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估;在组织形式方面,以项目为纽带,用社科院品牌在市场上接单,发挥地方社科院研究中心的作用并加以总结推广;在人才结构方面,要确立智库人才结构原则,搞基础研究的必须是能争金牌的,搞应用研究的必须是能争市场的,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高平 马永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