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网上最近热传公务员十条“戒律”,每条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案例,比如,不“当众”抽贵烟、戴名表,就是拿南京江宁区房管局长周久耕说事;不开名车,说的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这个贫困县的女检察长开名车途锐。此外,还有不要打伞、不看美女、不抓网民等等。
很显然,这是网友的讽喻,借以提醒公务员,要谨言慎行,恪守本分。这每条戒律背后的鲜活例子,确实应该让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掌权者警醒,知民意之所向,守公仆之本分。这十条戒律,有的是提醒官员注意形象,有的是提醒要注意拒绝不当收入,有的则是告诫他们不要拉开与群众的距离高高在上——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列出更多。这些所谓的戒律,所对应的都有党纪国法,只不过,有些本应森严的条令条律,被习焉不察地架空和漠视了,导致不少官员成为众矢之的,或落马,或入狱,或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受煎熬。
在我看来,这十条戒律,提醒的不是公务员要注意伪装、不当出头鸟,从而逃避公众监督,而是要他们明白,在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宽口径、大平台的监督路径后,群众的监督热情和能力极大提高了,而官员的社会能见度,也随之“被动”地提升了。原来是在传媒视线之外的一些信息,可能在网络上被发现,被聚焦。原来可以侥幸甚至可以堂而皇之遁出视野的东西,现在可能会被公众发现并评价。
不仅公务员不能把这戒律当搞笑,就是我们的党政、司法等机关,也要认真对待。这些戒律,是网友总结的,这些戒律所对应的事例,也是网友发现的。那么,我们的有关部门,能不能也顺应民意,扩大监督范围,进一步调动公众的监督热情,重视并鼓励公众的社会监督并来为其所用呢?能不能强制性地扩大官员的社会能见度,让他们不得不小心谨慎,恪守本分呢?
摘编自《扬子晚报》12月3日 文/肖余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