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篇
靠社会合力办好“国之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兵役征集,是一支军队存在的源泉,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办好这件“国之大事”,军地当前有多个部门参与其中,相互配合、齐抓共管。记者在采访中感到,一些制度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为配合做好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工作,今年国家首次在高校实行预征制度,时间安排在5、6月间进行。所谓预征,说白了,其实就是在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预订”兵员,为年底征兵打下一个基础。这种“预订”虽然没有强制约束力,但至少对即将走出校园的高校学生传递了一种信息,提供了一种人生选择,同时也能为年底征兵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预征制度的出发点很好,是部队主动争夺人才资源的一种努力。但记者在采访中感到,这一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需要更贴近现实。陕西西京学院学生处一名老师告诉记者,今年预征工作开始时,该校应届毕业生早已外出实习,因为分散在全国各地,大部分学生难以联系。最后,预征倒是调动起了在校生的应征热情。他认为很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最后一学期都有实习任务,预征最好安排在春节后一开学就进行,最迟也应在4月份,否则便难以保证效果。
另一方面,参与预征工作的同志,必须确立大局意识,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记者在郑州采访时,见到两名今年刚从外地两所重点大学毕业返乡的应征大学生,在自己的母校均未参加预征。他们说压根儿不知道有预征这回事,直到征兵开始后,才从媒体上得知国家今年大规模征集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郑州市征兵办的同志介绍说,这两名同学要享受应届毕业生入伍的待遇,需要去学校补办相关手续,按照国家政策会“一路绿灯”,不过他们显然为此要多费一番周折。
为什么有的大学生居然不知道预征制度?一些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分析说,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有的学校没有把这项工作抓细,二是有的地方存在本位主义思想。按照我国现行兵役征集制度,应征青年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军。高校应届生毕业后,户籍往往会迁回原籍或工作地,一些高校武装部门的同志便会认为他们是否应征入伍,与自己的工作成绩无关,因而有些懈怠。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措施,破除这一私心杂念,使全国征集高学历青年入伍工作真正成为“一盘棋”。
事实上,鼓励更多的高学历人才走入军营,不光需要做好预征工作。
我们过去常讲一句话:“一季征兵,四季准备”。在征集主体调整后的今天,这句话同样有效,甚至更为重要。比如,在高校学生中加强国防意识、普及国防知识的工作就要常抓不懈。近年来,我国大力普及国防教育,各级各类院校普遍开展了学生军训活动,有的高校还开设了军事课,对加强高学历青年的国防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学校的国防教育在低层次徘徊,搞军训就是走走队列打打靶,上军事课则是照本宣科,没有真正融入学生生活中。不少应征大学生对部队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有的甚至不清楚什么是义务兵什么是士官。在天津某大学,一名女生在向人武部领导咨询情况时,想了半天不知该如何称呼,最后居然叫了一声“长官”,让人忍俊不禁,她却茫然不知何故。无独有偶,记者在西安某大学采访过的一名男生,事后打电话介绍自己应征经历时,开口也是“长官”。
“部队和我们大学生的生活距离太远了!”座谈中,记者不时听到一些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说,大学生平时没有机会走进军营,对部队的了解大都来自报纸、电视的报道,浮在表面;一些学生如果不留心,甚至连这些报道都没有关注过。他们建议,军地能否想办法开辟一些途径,让大学生有机会真正了解我们的部队,从而能以更加积极、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履行兵役职责。应该说,这一建议中肯而有现实意义。
在与高校学生座谈时,记者还注意到一个情况:那些应征热情较高的学生,大多家人或亲友中有人穿过军装,或仍在部队工作,这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对部队多了一些了解,多了几分感情。另外,近年来不少高校已有一些在校生入伍,他们在与同学通信时常常讲述军营中发生的故事,这在潜移默化中会给其他同学造成影响。显然,这是一种让大学生了解部队的有效途径。一些高校也已认识到这一点,计划今后将安排退伍返校的大学生走上讲台,介绍他们在军营的成长经历,拉近大学生与部队的距离。
从更宽广的视野看,推进高学历人才应征,还必须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国防、当兵光荣的浓厚氛围。否则,大学生应征时就会受到很多人为因素的束缚。采访中,记者就听到一些应征大学生抱怨说,他们的选择得不到亲人朋友的支持,有的甚至还受到周围人的挖苦、讽刺。据天津财经大学武装部部长宗明辨介绍,该校也有一名女研究生积极应征,而且各方面条件很不错,但因父母竭力反对,最终含泪退出。
要强化全社会对高学历青年参军的认可度,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征兵宣传手段不断出新出彩,除传统的标语、横幅外,信息化平台正被广泛使用。在北京等大城市,电视上还出现了三维动漫征兵公益广告,颇受青年人欢迎。但是,要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社会氛围,仅靠一个阶段的集中宣传显然远远不够,而应持续为之,追求长远效应。郑州警备区参谋长姚健就认为,如果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上能经常看到国防类公益广告,公众的国防观念必将大为改观。
此外,民政、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也应主动而为,查漏补缺。方方面面都把工作做得细一些,实一些,形成的合力自然更强劲、更有效。
结尾
为“骄子”从军鼓与呼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对中国军队来说,大规模征召高学历青年服役,无疑是在开辟一条国防建设的新路。可以想见,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从校园走向军营,迟早会踩出这样一条顺畅路来。问题是,国防建设时不我待,尤其是在新军事变革风起潮涌的今天,我们不能磨磨蹭蹭,同时还要尽量不走或少走弯路。
从11月中旬起,反映当代大学生从军历程的大型主题歌舞《骄子从军》,先后进入北大、人大等校园演出,吸引了众多大学生观看。在大批高校学子踊跃应征之际,这台主题鲜明,充满时尚色彩的歌舞剧,发出的是召唤,是鼓舞。而要让更多的“时代骄子”顺利走入军营、建功国防,则需要我们全社会去热情地鼓与呼。(本文采写时得到陈鹏、董佳、朱培伦、马昕、吴铁、田剑侠等协助,在此一并致谢。)(刘万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