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高度关注奥巴马访华对中美关系深层影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网民高度关注奥巴马访华对中美关系深层影响
2009年11月18日 17:06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美国总统奥巴马15—18日访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奥巴马17日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强调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访华期间,奥巴马还在上海与中国青年进行了对话,并游览了故宫和长城。网民关注奥巴马访华对中美关系的深层次影响。网民认

  为,此次奥巴马访华必将有助于使中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此次发表的联合声明,也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国际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的国际氛围。

  许多网民认为,此次中美发表的联合声明,充分反映了中美首脑会谈达成的丰硕成果,这必将有助于使中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一新华网北京市网民说,此次《中美联合声明》内容主要涉及中美关系、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经济合作和全球复苏、地区及全球性挑战以及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等五个方面,体现了双方的共识,也为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宣示了方向。铁血论坛网民“青衫老祖”说,概括整篇声明,可以用一个“变”字来形容。中美关系的确在变,而且正朝着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方向转变。这从以下四点可以看出:一、重新认识了中美双方在各自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特别是美国方面,已经不再盲目地视中国为美国的挑战力量,而是一支重要的合作力量。更多的强调共同利益而非冲突,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保持发展前行的共识基础。声明对中美关系作了新的历史定位,即:“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二、中美要长期友好下去,青年的力量不可忽视。这次声明的最大亮点,莫过于美国承诺在未来4年内向中国派遣10万留学生。这不仅仅是双方留学生数量上的平衡。而是一种历史性决策。它体现了奥巴马在上海对话式所说的“冀望青年”的想法。美国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目的很清楚,就是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使之成为支撑中美往来关系的重要力量。三、从这次声明看,“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一章占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视为中美双方都希望通过战略再保证深化双方战略互信。从内容看,中美双方在重建互信问题上的愿望是迫切的、态度是认真的。四、声明所确定的中美合作领域是广泛的,涵盖科技、航空、交通、商贸、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这些合作领域中,是有重点和先行环节的。也就是说,能尽快合作的,先合作。在经济平衡、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三个方面,都是中美双方需要尽快取得进步的领域。

  不少网民认为,时值中美建交30年,声明不仅成为了事关中美关系未来,造福于中美两国人民的重要文件,也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国际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的国际氛围。一新华网北京市网民说,鉴于中美两国特有的影响力,声明及其后的一系列努力,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其一是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转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两国民众提供大量机会,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为契机,两国将会深化节能减排、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效、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其二是人文交流。声明特别提到了人文交流对促进更加紧密的中美关系的重要作用,而为了促进人文交流,双方原则同意建立一个新的双边机制。对中美两国而言,这无疑会成为夯实双边关系基础的重要渠道,而对于急需文化理解、文化认同的这个世界来说,人文交流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国际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的国际氛围。人民网网民“丁刚”说,中美关系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水平,表明中美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只要双方能够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就可以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不断增进了解、减少分歧、扩大共识、增加互信,使双边关系稳定前行。从以往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大国相处的历史来看,这将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实践。

  许多网民认为,此次“中美联合声明”就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方面推出了多项具体合作措施,给了全球气候谈判一个信心。网民“牛凤瑞”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在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义务等长期以来争论激烈的话题上进行深层对话本身具有绝对代表性,最终达成的共识势必具有全球影响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美问题研究专家王勇说,中美合作关系到全球气候谈判的成败,之前的国际气候谈判未就关键问题达成妥协,国际上对哥本哈根会议有些悲观,目前,中美在联合声明中出台了这么多具体的措施,向世界展示了两国合作解决气候变化的决心,给全球气候谈判一个信心,有利于哥本哈根会议的顺利进行。 (俞 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