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因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村提留不复存在,农业水费偏低造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主体缺失
农村“两工”取消导致农民投工投劳急剧减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土地承包到户、农村税费改革后,用于村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村提留不复存在,农业水费偏低且收取难度较大,造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主体缺失而新的投融资机制又未形成。
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逐年增多,并且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农村“两工”(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农民投工投劳急剧减少,导致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既无资金又缺人力的尴尬境地,并且导致不少村镇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存在缺钱缺人的困难。
此外,历史的欠债太多也是造成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重要原因。
我省急需投资兴建、整治、维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地方比比皆是,但目前各级的财政都存在不小的困难。
以乡镇一级为例,目前,兴建一个小二型水库动辄耗资几百万元,这对我省的许多乡镇来讲是天文数字。
在饶平县钱东镇,该镇的领导告诉记者,目前该镇由镇级负责管理的主渠、干渠需要清理淤塞的便达到60多公里,初步估计进行全面的清理需要3000万元左右,而该镇每年可支配的财政只有区区数百万。
据了解,目前,我省有关部门正加大农田水利方面的投入。去冬今春,全省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3.9亿元(其中:省级10.34亿元,市县16.78亿元,群众自筹4.1亿元),投入工日1635万个。
但这些仍不够,政府及社会各界待如何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解决之道
将“钱流”导向小型水利
五个一点筹资金:“财政拿一点,政策收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企业社会支持一点,群众筹一点
镇里设水利会,村里设专职水管员
有关专家表示,到2010年我省292宗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将完成,各级应该改变长期以来重“大”轻“小”的做法,腾出更大的人力财力加强“五小”工程的建设。
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摒弃过分依赖上级财政的做法,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片面强调财政困难,没有主动想办法解决地方自筹资金问题,个别项目是中央和省级补助多少钱就干多少事,自筹资金基本为零。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面广量多,单单依靠省级财政显然不现实。”专家表示,各地应该建立“财政拿一点,政策收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企业社会支持一点,群众筹一点”的资金投入渠道,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记者了解到,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无人管理的问题,一些地方也已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
在鹤山市,各镇除了设有水利会外,各村委会设专职水管员,水管员经费由镇及村委会共同出资,确保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都有专人管。出现问题时,能及时修复。
同时,市政府与各镇签订了水利工程管理责任书,对水库山塘、水陂涵闸、堤围等水利工程实行专人管理。在堤围的管理上,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的管理模式。在排涝站的管理上,制定了设备检查、养护、维修制度,统一由市水利局会同各镇进行鉴定验收,合格的发给准予运行证,不合格的限期整改。
该市还建立了包干到户、投工投劳机制,解决了无人维护田间渠道的问题。据了解,对于当地群众直接受益的田间系统整治、渠道清淤维修等村级工程,鹤山市建立农户包干制度,各镇将清淤任务划分到村,由村包干到户,充分发动受益农户自行投工投劳进行整治。每年秋收完成后,各农户派出1个劳动力,带备工具在集中的时段内完成渠道清淤任务,然后由镇水利会负责验收。
最新利好:
广东将大修农田水利
用10年全面改造全省中小型灌区
推行BT融资模式拓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渠道
今年秋冬连旱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和薄弱环节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省副省长李容根在昨天结束的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就表示,大旱催生大治,今冬明春广东掀起本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问题,今年我省将中小型灌区改造列为省人大重点建议,决定于明年上半年对全省约5万宗中小型灌区改造项目进行全面普查并开展试点工作,根据普查数据和试点经验编制全省中小型灌区改造总体规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与此同时,广东还正在推行BT融资模式,努力拓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渠道。
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土地或其他资产作为融资贷款的担保条件,银行负责提供不少于担保总值70%的贷款,施工企业负责组织项目实施。
目前广东已组建了晨洲水利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并选择若干项目作为BT试点,对试点项目优先安排省级补助资金,调动各地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本报记者陈清浩余映涛黄应来 通讯员粤水婷陈惠永(除署名外) 统筹:邓红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