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粤北大旱,秋冬春连旱几成定势!
目前广东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216万亩,饮水受到影响的群众有32.5万多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次我省遭受旱灾,既有雨量偏少的原因,也暴露了我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陈旧、建设机制体制滞后、投入严重不足等根本性问题。
第一现场
同遭旱灾,丰歉两重天
与水库近在咫尺的3000亩良田因水渠失修改种抗旱作物
“旱能灌、涝能排”的竹楼灌区大旱之年不减产
今年8月以来,清新县持续高温干旱,各地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少三到四成。
“凡是农田水利设施好,或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地方,农田基本无忧,人畜饮水也不存在问题;而农田水利设施差的地方农田受旱常常比较严重。”清新县水利局副局长张英杰说起他们的抗旱经验。
在该县山坑镇的西坑水库,记者看到,与水库近在咫尺的3000多亩农田,有三分之一的农田改种了花生、番薯、玉米等抗旱作物。
“水库刚建时,这里都是种水稻的,现在很多都改种抗旱作物了。”张英杰告诉记者,渠道常年失修,许多渠道都已经淤塞,水经常流不到下游去,上下游的村民经常争水,部分村民干脆改种了抗旱作物。
“喏,这就是这片农田的主渠了。”在西坑水库下面的农田,记者看到,主渠居然是一条四五十公分宽的土渠,宝贵的水白白地渗入地下。“西坑水库的库容是120多万立方米,现在只有20多万立方米的蓄水量,水对这里来说很宝贵。”张英杰告诉记者,如果修了水泥渠,灌溉水的利用率将从百分之三四十提高到70%。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利设施长期失修已经成了这片农田抗旱的瓶颈。”张英杰说。
同样是在清新县,在该县的竹楼灌区,早些年实施了农田综合改造,一万亩农田在大旱之年依然得到了有效灌溉。阵阵稻香扑鼻而来,在灌区的一条条水泥水渠里,清澈的水正静静地流淌着。
“由于有了排灌系统,这片农田基本上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张英杰告诉记者,通过排灌系统抽取灌区旁边的威井河的水并且有了水泥水渠,离威井河七八公里的农田也能用上威井河的水。
“今年尽管很旱,但是这片农田的长势还不错,估计不会减产。”正在收割稻谷的农民高兴地告诉记者。
全省现状
小型水利设施受“冷落”
不少地方用的是“大跃进”的水,种的“学大寨”的田
全省需要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小型灌区有5万多宗
然而,在我省像清新县竹楼灌区这样配套的水利工程太少。
事实上,近年我省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很好的加强,但量大面广、遍布乡间的小型农田水利形势却十分不容乐观。
十多年来,各级在水利上的投入重点是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汛保安和农田水利的大型工程,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微乎其微。
改革开放30年来,不少地方几乎没有新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本上用的是“大跃进”的水,种的是“学大寨”的田,很多设施年久失修,多数渠道淤塞严重,大部分涵闸损耗较大,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带病运行现象普遍。
省水利厅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省需要进行除险加固的小山塘约有3.3万宗,需要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小型灌区有5万多宗,需要(重)建或技改增容(扩建)的小型机电排灌工程约8000宗、总装机容量约54万千瓦,需要建设和改造维修的小水陂约5.2万宗。需要进行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有1100多条,涉及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5%。
此外,农田水利设施建后没人管或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一些地方作为水源和田间连接的灌区干渠长期失治,淤积严重,渠系建筑物完好率也只有40%左右,成为“卡脖子”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管理,渠道渗漏、淤积,导致一些高岗田、水尾田严重受旱。遍布村组的泵站、沟渠、塘堰等中小型设施,长期无人过问,遭受人为破坏。
揭阳市揭东县的龙颈灌区肩负着4个镇6.87万亩农田的灌溉,但是,由于建设时间长(土质渠为主),渠道及灌区设施老化失修、渗漏严重,部分地方崩塌,致使中、下游镇村的农田灌溉水源得不到有效保证。
在饶平县黄岗镇的一个村,记者看到,该村由于无力负担抽水设施所需的电费,导致抽水设施长期闲置,600多亩农田杂草横生。
在饶平县钱东镇,记者了解到,该镇的沟渠已80%淤塞,该镇的主干渠三支渠肩负着全镇一半面积农田的灌溉,但是不少地段居然已经淤积了一米多高的淤泥和垃圾。
“今年的干旱是个沉重的教训,全省各地应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抗旱能力。”有关专家表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