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与中下游的纠葛,已成为后三峡时期的“前沿科学”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周勉张桂林汤耀国
“你看这个样子,怎么做生意?怎么打鱼?”面对“怎么不做生意”的询问,岳阳渔都码头几个打牌的渔民用慵懒的口气反问本刊记者。其时为10月20日下午2点,洞庭湖城陵矶水位21.62米。
渔都码头是岳阳市有名的水产交易市场,但时下一片萧条。浮桥两边渔船一艘挨一艘停靠着,船底淤泥里夹杂着花花绿绿的垃圾和一些腐烂的鱼尸。
“已经20多天没有水了,去年前年也这样。”渔民张旺阶说,“可能跟三峡大坝有关,但我们也不清楚。”
“三峡对中下游的影响很大。”岳阳市畜牧水产局副局长高四新认为,三峡蓄水后,洞庭湖水面缩小,产卵场与鱼的产量随之缩小。由于洄游通道受阻,洄游性鱼类也减少。“胭脂鱼、鲥鱼几乎看不到了。白鳍豚也很久很久没看到了。”
三峡工程与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纠葛,近年来慢慢浮出水面,一场中途杀出的旱情,更是把它抛到了台面上。
岳阳市水务局防汛办副主任陈伟力认为,三峡蓄水对当前中下游干旱只是起了加剧的作用,且补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但据观测,自2003年以来的初期蓄水期,三峡蓄水对洞庭湖也有不利影响,如造成饮水不利,加剧资源性缺水等。
除洞庭湖外,今年9月,江西方面与三峡总公司(当时未更名为集团)还曾就鄱阳湖水位发生过口水仗。据公开报道,2008年1月,鄱阳湖创下历史最低水位纪录,鄱阳湖水文局专家认为,部分原因是三峡水库2007年9-10月蓄水所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则认为,江西方面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三峡总库容393亿方,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方,长江每年经过三峡的水量是4500亿方,基本上没有留在水库。”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还进一步解释,根据三峡大坝的调度计划,汛期上游来水来多少放多少,不会影响坝下水位的变化;枯水期三峡给下游补水,长江水位肯定要高于以前。
过去多年,三峡之于生态的影响多集中在上游。随着正常运行期的逼近,中下游的地位明显上升。正在进行的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工作当中,“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已成为一个专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还对本刊记者透露,2006年,他曾在内部提出书面建议,须对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的影响进行专项研究,高层批示认为“值得重视”。
三峡与长江生态,主事者与研究者历来持“有利有弊”之论,此次对中下游亦如是。据本刊得到的后续工作规划大纲指出,三峡水库蓄水后将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中下游供水及航运条件。然而,蓄水后清水下泄将明显改变坝下河道的水沙条件,可能对中游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岸坡稳定、通航条件和江湖关系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湖南省华容县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志宏介绍,由于清水下泄,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对下游河床和边坡的冲刷,2006年12月,华容县境内的天字一号河段崩岸300米,2009年2月新沙洲又崩岸200多米。
郑守仁则告诉本刊记者,清水下泄冲刷堤岸可能引发崩岸,但冲深河道亦有利防洪。
在规划大纲中,岸坡稳定虽属相对明朗的问题,但与三峡工程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如何尚不清楚,这进而影响到“合理分摊投资”。
更为模糊的是,前述引发争议的“江湖关系”,以及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有可能产生的影响,规划大纲表示还待“观测研究”,“争取在认知上有所突破,为采取合理的措施奠定基础”。
郑守仁认为“江湖关系”同样有利有弊,清水下泄冲深中下游河道,进湖流量会相应减少,是其弊。而清水含沙量低于蓄水前,洞庭湖区的严重累积性淤积将大幅度减少,洞庭湖寿命将延长,则是其利。
由中科院、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委等单位共同主编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还曾指出,长江进入洞庭湖水沙的大量减少,对洞庭湖水体环境将构成潜在影响,可造成湖区湿地结构发生新演替,影响珍禽候鸟的越冬栖息地和环境基础,威胁其生息。
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博士后丛培昊说:“只要不发生明显剧烈的环境变化,鸟儿是不会改变迁徙线路和栖息地的。”
他和采桑湖管理站站长高大力都担心,“如果水位变化频繁,水位不能有规律地稳定在某个范围,那就不容乐观了。”他们手上的数据表明,近年来,一些水利工程的蓄水放水加剧了这种不良影响。“不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即使存在这种影响,那也要经过长时间的观测才能看出来。”
“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这些问题就已经预见到了,但问题有多大,还需要实验、观测、提出治理方案。”郑守仁说,三峡工程原来设计冲淤平衡期为80~100年,后来由于上游水库拦沙,该期限还将延长,这意味着中下游将面临超过百年的清水冲刷等考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