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空军装备发展三阶段:从采购到仿制到研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解读空军装备发展三阶段:从采购到仿制到研发
2009年11月04日 1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大校11月4日做客中新网,就60年来中国空军的发展以及未来建设思路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1月4日电 11月11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60周年的纪念日。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大校今天做客中新网,就60年来中国空军的发展以及未来建设思路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王明志介绍,空军发展经历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从装备的角度来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开始的完全采购到仿制、组装,走向了一个比较艰难的自我研发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前苏联引进或者说采购,建军初期主要以采购为主,因为当时经过多年的战争,抗日战争、三年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应该说当时的经济基础是非常薄弱的,特别是1949年和50年代初期的时候,整个工业的水平是比较低,在当时情况下不具备自己研发飞机的能力,只能向友好的国家进行采购,当时能够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的国家只有前苏联,所以当时从前苏联采购了大量的飞机,包括歼击机,歼击机中间包括米15等,还采购了轻型轰炸机等等,所以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作战飞机几乎都是从苏联采购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缴获过来的,但是主体都是采购过来的,这大概是从空军成立到50年代初期这一段时间。

  第二个阶段,到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进入一个经济发展的和平发展的时代,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但是航空工业的技术非常薄弱,还达不到独立自主自己研制飞机的程度,当然在这个背景之下,有一些国家有计划的派遣了一些人员来学习航空技术,包括飞机的设计、制造等等,还有相关的工业技术水平,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自己研发这种先进飞机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通过中苏友好关系,签订政府协议,从苏联引进它的技术图纸,技术设备还有材料,在国内组装、仿制,这样的飞机大致包括有伊尔28,轰5飞机,还有图16这样的轰炸机,以及后来歼7,有一个仿制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经过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波折,苏联终止了对中国的支援,西方国家对中国又进行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就强迫着我们必须要走一个自力更生的道路,在这个时候新中国走上了自主研发飞机的道路,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完全采购到仿制、组装,开始走向了一个比较艰难的自我研发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就是从70年代,60年代后期,70年代开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歼8飞机,这是60年代的后期首飞的。

  发展到现在已经能够完整地,而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研究飞机的能力。所以空军的装备大致是走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是一个逐步爬坡,而且爬的比较高水平的阶段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开始完全的采购到仿制到现在独立自主的能够研制。大家在国庆阅兵当中可以看到,前面有空警2000,有200,包括后面的歼10,歼11等等,都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已经展现出来新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特别是作战飞机的研发能力。

  王明志说,现在中国不仅可以研制生产一种型号的飞机,而且可以研制一个系列的,呈一个完整的航空装备体系,具有研发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航空武器装备的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还是不多的。真正比较完整的掌握这样的技术能力的国家不多,美国具有这样的能力,俄罗斯有这样的能力。欧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作战飞机的研发,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也就是这样。中国在这个中间应该说在这个高端领域现在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王明志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有了一个有目共睹的成绩,科学技术水平在提高,研发能力也在提高,所以在航空武器装备高端领域,特别是在研究第三代战斗机这个领域,以歼10为代表的,在这个方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装备的研发方面,中国人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王明志指出,这一个系统的研制成功就表明中国在战斗机,在高端领域已经有了发言权,中国已经走了一个完整的研发过程,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有差距,但是可以非常明确的说,这个差距是在逐渐逐渐缩小的,而不是在越来越大,是越来越小。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可能能够看到更加辉煌的成就。

>>点击进入访谈页面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