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曝光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后,这一执法手段就成为网友恶搞的对象,网友们创作“钓鱼之歌”,制作《搭车无间道》视频等,现在这一现象又从网上走到现实,29日,成都一私家车主姚先生,将“防钓鱼”车贴贴到了自家的爱车上。车贴是这样写的: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 (10月30日《天府早报》)
钓鱼式执法的危害有很多,其中最深远的一个,就是对人们信任感的侵蚀。任何时候,人们做善事做好事的前提,除了自身的善良之外,还有基本的信任:信任对方确实是需要救助的,信任内心的善良是珍贵的,是值得发扬的,所以才会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手。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别人的信任,他不会对别人有好感,因为怀疑会让一个人变得封闭。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美德的信任,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因为道德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无关紧要的东西。所以,当钓鱼执法以欺骗人们的信任为前提进行时,人们会变得多疑起来,并失去安全感,失去秩序感。
多疑有时不是坏事,但在人与人相处中,多疑就会让和谐成为稀缺资源。正是这个原因,当钓鱼执法曝光后,人们以各种方式恶搞着钓鱼式执法,人们想借这种恶搞表达内心的惊讶、失望、期待。现在,当这种恶搞从网络走进现实时,人们的情绪还是一样的:到底该信任谁,信任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种疑问是对钓鱼式执法的追问,但同时也须看到,这种追问可能伤及人们熟悉的美德:对于弱势群体的求助,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呢?从道德的角度考虑,救助弱小是人的天性,可是当这种美德成为被骗的诱因时,人们却不得不思考,该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
钓鱼式执法的确需要反思,钓鱼式执法也可能对人们的美德坚守产生动摇。当某地发生钓鱼式执法时,就有相关工作人员称,不看报纸吗?其潜台词是,应该学乖一些,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可是,在美德面前,人们应该选择退缩和放弃吗?一方面,由于钓鱼式执法的存在,人们可能面对一个圈套,但另一方面,人们又该本着向善之心去帮助别人。这种本不该存在的矛盾,因为执法手段的不受约束,而成为了某种“难题”。在我看来,在钓鱼式执法曝光后,反思既应该指向执法的规范化,也应指向内心道德的坚守——不该因为反思钓鱼式执法而伤及美德。
所以,在钓鱼式执法继续深入调查时,可以反思但是不该提出拒绝一切搭载求助,否则钓鱼式执法带来的危害将是长久的。虽然,在钓鱼式执法面前,人们的美德可能受到冲击,人们对道德的坚守之心可能动摇,但是即使在道德困境之前,人们也能够发挥道德主动性,去维护而不是降低道德水准。这种强调不是在鼓励人们自投罗网,而是鼓励人们以更热情的态度投身于公共生活。所以,在钓鱼式执法已经曝光的情况下,坚守美德而不是动摇,才是对钓鱼式执法的最好回应。(李劭强 作者系教师)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