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德:期待一个“忘忧清乐”的社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陈祖德:期待一个“忘忧清乐”的社会
2009年10月15日 13: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我今年已经65岁,经历了很多。但如果是40年以前来思考这个问题,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今天比之过去会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恐怕谁都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变化。

  1962年我第一次访问日本,当时看到他们差不多家家都有了彩电,还有很小的、可以捧在手里看的彩电,已经有了新干线,火车达到了200多公里的时速;而那时中国连半导体收音机都没有,我带回来的小“半导体”让周围人羡慕得不得了。那时,我们又怎么可能想象到现在会有网络、电子邮件这类技术?

  科学和技术的变化大家都能看到。围棋的变化其实也同样巨大。我从六七岁开始学棋,当时有一个梦想,就是什么时候能有很多小孩子陪我一块下棋就好了(这在我的书里写到过)——当时会下棋的小孩子很少,水平跟我差不多的更寥寥无几。我所在的上海号称围棋兴盛之地,却还有好多老百姓不知道围棋是什么。我那时的梦想和幻想是如此之简单。显然,现实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我的梦想。

  近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做围棋和文化传播方面的工作。我们中国人一说成就老提四大发明。在我看来,四大发明,中国人不发明,别人迟早也会发明的,我们只不过比别人早走了一步而已;只有围棋,如果中国人不发明,恐怕到现在世界上还是没有——它是中华民族特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结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围棋的魅力还会进一步体现出来,“琴棋书画”中,它将跃升为第一位。现在,围棋已经进入了学校,我相信将来它还会从“进入学校”发展到“进入课堂”,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

  会下围棋的人大概都会认同,围棋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同时,对弈过程还会让人们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可以怡情养趣。一个人不会下棋,可以说人生是有缺憾的。古代士大夫阶层几乎没有人不会下围棋,这种现象直到“文革”才被打破。我相信,作为艺术的围棋,将在未来重新获得它应有的地位。

  而作为竞技的围棋,我觉得今天已经过分注重胜负了。不仅仅是围棋,今天在整个竞技体育领域,我们都过分看重金牌,把一场比赛的胜负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这不可取。我想,若干年以后,当我们在经济、科学等方面有了足够发展,综合国力的加强让我们有了足够的自信,我们就可以用更加从容的心态来面对金牌和冠军。

  体育的真谛在于增强人民体质,而作为兼有艺术与竞技两种性质的围棋,它首要的使命是要给爱好者带来乐趣,同时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现在的情况是相反的:为了冲段,那些围棋少年苦不堪言,失去了童趣,并且最终成了只会下围棋而不会别的,反而素质低下了。我期望未来这种现象能尽快得到改变。

  从我个人来说,与我小时候相比,生活进步了太多,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我们国家的进步带来的。但我们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最突出的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好好去解决。一个典型案例是住房问题。从整个社会来说,现在住房价格这么高,不正常。一个年轻大学生,一年的总收入才两三万元,就算不吃不喝也只能买一个平方米,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今天光以GDP为追求目标的做法,如同竞技体育光为金牌一样,必须终止。

  “文革”时我曾经去工厂,亲身感受到了工人、农民的疾苦。他们拼命在为生计而奔波,就如同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现在这种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得到改变:一个人成天绞尽脑汁挣钱,仅仅是为了一套房子!一个真正为老百姓考虑的政府,不应该让如此两极分化的现状继续存在。

  我个人的愿望,就是40年之后,我们的老百姓比今天幸福、快乐,不再整天还为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等问题而操心。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也是一个现实的愿望。或许,有着“忘忧清乐”之称的围棋也能为此做出一部分贡献。

  陈祖德 1944年出生,上海人。围棋国手,中国棋院第一任院长。

  1963年9月27日,陈祖德受先战胜日本杉内雅男九段,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击败日本九段棋手的中国人,打破“日本九段不可战胜”的神话。1980年,陈祖德患胃癌,在病中撰写自传《超越自我》,成为激励一代人的名作。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