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攀升”
高校成为职务犯罪新“高发区”
从“学术腐败”到“行政腐败”,不少人惊呼,清净的大学学府如今也成了腐败案件的“高发区”。而事实上,高校领导在基建中“落马”,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
据统计,2005年至2008年,湖北省检察机关共查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97件105人,分别占同期立案总数的10.7%和10.3%。其中处级以上干部42人,占高校职务犯罪立案总数的40%。
分析人士认为,大学以前被普遍认为是“清水衙门”,但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高校的加速扩张,各地大学大兴土木扩建校舍、发展新校区,建大学城成为潮流,许多高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此同时,监管的相对滞后又导致了寻租空间的出现,并滋生出高校职务犯罪这样一个“怪胎”,而基建又成为大学腐败案中最多发的领域,且不少都是窝案———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被查处,同时挖出了8人受贿窝案;武汉音乐学院多个院系一共被查处13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次案发查处9人;武汉科技大学吴国民、刘光临案发,又牵出其他3人窝案。
“近两年有6名直属高校领导干部被查处。”中纪委副书记黄树贤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目前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涉案人数有所增加,校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所上升。
权力寻租
检察官析滋生高校腐败四大原因
高校职务犯罪为何呈蔓延趋势?对此,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孙应征为记者进行了一番梳理。他认为,高校发生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社会上不良思潮和不良商家的“两面夹击”。面对象牙塔外的“花花世界”,一些人心理失衡,便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划”新生活。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和不断加大投入,高校成为电教设备商、网络商、工程建设商等商家竞相“进攻”的目标,各家各显神通,只要能拿到“项目”感谢费、劳务费等无所不用其极。
二是自身拒腐防变能力缺失和外部监督机制缺位的共同作用。随着高校推倒“围墙”、开放办学的力度加大,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使得高校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有了客观条件,同样存在易发多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缺陷,很多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从根本上对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很多高校党政一把手更是集人、财、物权于一身,上级疏于监督,下级不敢监督,从而给职务犯罪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是管理中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目前,高校教学经费的来源,已从过去的单一渠道转化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除国家拨款外,还有社会捐助、科研经费、学生学费、校办产业等等,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与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相比较,高校并没有随之建立起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权力过于集中,缺乏透明;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缺乏法制手段和配套措施,管理不科学、不严密、不规范等等,为高等教育腐败问题的形成与发展留出了“空间”。
四是投资体制存在弊端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高校建设的主要经费靠政府拨款和部分自筹、贷款,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资金投放额度、投资效益及效能监察,除政府拨款的项目外,自筹与贷款的项目,受政府财政制约小,许多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支付,不按合同和付款计划执行,有些重大项目开支,往往是掌握重权的领导个人说了算。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与制约,这就为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提供了“腐败”的机会与空间。
案外反思
“象牙塔”如何保持一方净土
今天,已是连续几日阴沉的武汉天空突然放晴,透出了一丝丝阳光。走在武汉大学的校园里,记者在武大学子的脸上并没有看到多少阴霾,相反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几名武大的老师告诉记者,对龙小乐、陈昭方被捕的事情,也是这两天看新闻才知道的,大家仅谈谈而已,此事并没有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影响。
而武大的BBS“洛迦山水”在经历了几日的无法登录后,也再次重新开放。在这里,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我爱这里,所以我不觉得羞耻。我恨为何今日武大不复昔日荣光,所以我反思。”
“作为武大的老师、学生,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
“如果你还是以武大人的身份高昂着头颅前行并深刻反思当前武大的何去何从,那么这就是一种新的希望和力量。”
案意
百年高校曝出的“腐败”再一次证明: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都可能导致腐败。
高校扩张带来寻租空间,后勤、基建、资产等部门都是相关负责人管钱管物,缺乏有效约束,一旦有人找上门来,就很难抵住诱惑。
管理漏洞加上缺乏有效监督的权力,是高校产生腐败的根源;另一方面,行政权力逐渐超越“学术权力”,也成为一个潜在诱因。因此,减少高校职务犯罪,监督预防是关键和根本,建立一个可行的法律监督机制更是当务之急。本报记者 胡新桥 余飞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