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履行下列征信管理职责:
(一)依法制定征信业发展规划、规章制度;
(二)依法拟定有关行业标准和信用风险评价准则;
(三)依法行使批准权;
(四)依法监督检查征信业务活动情况;
(五)依法对违反征信业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六)依法对征信业行业自律组织进行指导和监督;
(七)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十条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履行征信管理职责的需要,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现场检查:
(一)进入征信机构进行检查;
(二)询问征信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有关检查事项作出说明;
(三)查阅、复制征信机构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对可能被转移、销毁、隐匿或篡改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
(四)检查征信机构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业务数据的系统。
进行现场检查,应当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通知书;检查人员少于2人或未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通知书的,征信机构有权拒绝检查。
第五十一条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受理信息主体的投诉后,应当对相关情况进行核查,发现征信机构、信用信息提供者和信用信息使用人违反本条例及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有关管理规定的,有权责令其改正,并按照本条例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十二条 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制定有关征信业务的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文件,并报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征信机构的名称、注册资本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报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定期报送有关资料。
第五十三条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可以与征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要求其就有关重大事项作出说明。
第五十四条 征信机构发生解散、破产等终止事项时,征信机构、清算人、破产管理人等应当在保护信息主体相关权利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方式之一处理征信机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一)移交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征信机构;
(二)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同意,按照商业原则转让给其他征信机构;
(三)在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下销毁。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从事征信管理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查批准征信机构的设立、合并、分立和业务变更的;
(二)违反规定对征信机构监督检查的;
(三)泄露信息主体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六条 征信机构违反本条例和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有关管理规定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或逾期不改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其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征信机构在其业务活动中因过错给信息主体或信息主体以外的其他主体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金融机构违反本条例和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有关管理规定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未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征信机构或经营征信业务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非法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信用信息使用者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对信息主体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本条例实施前已经从事征信业务的,应当在本条例实施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继续从事有关征信业务。
第六十二条 征信机构在本条例实施前已经收集个人信用信息的,应当在本条例实施之日起3个月内执行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