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廉政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张孟英认为主要是高校拥有可控资源增多而对校领导的制约监督尚乏力
新闻背景:据10月12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武汉大学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已向记者证实,该校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校党委原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受贿罪,先后于9月13日和9月26日被湖北省检察院决定逮捕。陈昭方被捕后已被免去常务副校长职务,龙小乐在被拘留前已被免去常务副书记职务。目前,此案正在侦查中。
近日,有关武汉大学两名原校领导涉嫌受贿被捕的消息在各大网站首页出现,引起不小的轰动。其实,全国各地大学腐败案件近年来频频曝光,透过这些“象牙塔里发生的腐败案”,人们不难发现,基建、后勤、招生等财权、事权集中的环节,成为高校职务犯罪重灾区。怎样才能有效遏制高校领导腐败?10月12日,记者采访了成都理工大学廉政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张孟英。
记者:大学是人才的培养地,本该是一块净土,作为学生引路人的老师,起到的应该是表率作用。然而,这块净土频频出现腐败丑闻。从“学术腐败”到“行政腐败”,原本圣洁的高等学府成为腐败的高发地。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高校腐败频发?
张孟英:导致高校腐败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思想与文化、经济与教育、校内与校外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综合反映。综合考虑分析,不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一些高校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学校掌控的资源获取非法利益,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力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增强了高校自主权和自治能力,高校拥有可控制的资源也大大增加,但在转型过程中,高校有针对性地从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管理等方面建立起来的法律规范、纪律规范、道德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等还不够健全,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制度缺失、监管措施缺位、反腐倡廉教育乏力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于是,在基建、后勤、招生等领域就为发生公权私用、违规操作的高校腐败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
记者:有人说,大学领导集官、学、商于一身,面对的利益机会极多,受到的监督极少。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孟英:高校领导干部本应是管理者、教育者,但随着教育的市场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日趋频繁,高校领导干部与“商”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但与此相对的是,在不少高校,对权力的制约没有及时跟进,适应高校特点的严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未形成,存在对权力制约的空白点,对校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存在着“同级不好监督、上级疏于监督”的尴尬局面。在利益面前,个别领导干部一旦独揽大权,权力就容易出现私有化、商品化、集中化的趋势,就会变成个人寻租的工具,就会把学校的发展机遇当成谋取个人私利的机会。
记者:怎样才能有效遏制高校领导腐败,让高校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位上?
张孟英:美国学者阿密泰曾经说过:“清除腐败不能仅仅是挑出一个个烂苹果,而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这告诉我们,遏制腐败,应该把眼光更多地放到“筐子”上,应该完善制度,为各级领导干部长期不变质打造无数规范严谨的“筐子”,从制度设计、制度建设上杜绝权力滥用,保障监督的实效。为此,高校应当注重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强化管理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等。同时,还要不断改革创新反腐制度。曾经有人把腐败比喻为“毒草”,把制度比喻为“毒草”产生的“土壤”,要想使毒草难以产生、生长,就必须改良土壤,也就是说要更新制度,注重制度创新,为依靠制度反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最大限度地遏制高校腐败现象,荡涤“象牙塔”内的污垢浊流,还高等学府“净土”本色。(本报记者 孙艳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