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条件已具备
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据统计,全国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多个,已发展到2008年的3775个,形成了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文献和科学数据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体系。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
“我国拥有的这种完备的科技体系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绝无仅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小的科技强国如芬兰,可与欧美科技强国有一比,这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认为,正是这种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为未来的学科交叉、集成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研发队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保障。
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超过500人,到2007年科技人力资源已达42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
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数据显示: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中,美国占了7所;前100所大学,美国占了67所。而中国现在还没有一所大学能进入到前200位;我国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相当于日本的9.3%、美国的11.2%、法国的17.1%、德国的16%、俄罗斯的13.5%、英国的17.1%。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60年前甚至是30年前,我国科技界还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吴文俊、周培源、竺可桢、邓稼先以及朱光亚、周光召、宋健、陈景润、袁隆平、王选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今天,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科研人员的待遇也有了大幅提高,但在培养和造就顶尖人才方面却不如以前。
据本刊记者了解,我国今年年底将正式启动到2020年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已开始实施的“千人计划”就是针对吸引尖端人才制定的。科技部也正在制定与“千人计划”类似的有关人才的政策。
科技投入历来被认为是科技发展的助推器。60年来,我国的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全国财政科技投入从1953年的0.5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540亿元,较30年前的1978年增长了40多倍。200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4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2%,居世界第四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国家财政形势总体趋紧的情况下,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仍安排了1461亿元,较2008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25.6%。我国SCI论文数位从2002年的第5位跃居至2008年的世界第3位,发明专利授予量也从第8位跃居世界第4位。几年间跨越了几大台阶。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我国已在部分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纳米、光学晶体、量子通讯、白血病靶向治疗、基因组学、膜蛋白三维结构等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也开始涌现。目前,中国科技正在不断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少数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元向本刊记者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转型阶段,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未来我们不可能继续沿着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走下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必然加剧,而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依赖国外突出,在世界产业增值链上我们还处于低端。“中国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更主要的是要有国家实力的增强,就必须要大幅度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之路就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科技成熟度排名缘何偏低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现今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的60%以上、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70%的轿车制造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我们不得不面对卖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空客A380的现实。与创新型国家所具有的特征相比,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的《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全球133个经济体排名中,位至第29名。但在12项打分指标中,与科技相关的一些指标中国排名较低,如科技成熟度仅排名第79名,高等教育及培训指标位列第61名。《报告》起草负责人、高级经济学家詹妮弗·布兰克认为,中国在科技成熟度方面排名偏低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水平较低有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人士指出,近些年高等院校的盲目扩招,日益严重的行政化、官本位是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重灌输轻培养、重应试轻素质、重趋同轻个性、重服从轻创造的教育体制,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创新素质和创新品格的养成。而科研院所现代管理制度的缺失、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原因,同样使得一些科研人员的研究停留在较低水平上。
周光召曾在接受《环球科学》采访时尖锐指出,“现在,一提到我们的科技创造力低,首先埋怨的就是投入不够。我认为,硬环境的创造,比如投资、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我们要问:现在的科研选题,是不是针对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是不是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了这些重大问题上?我们有没有建立能够激发所有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创新环境?有没有一个目标能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如果没有超前的战略部署,没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要想取得重大科学成就,是很困难的。最多是做一些枝节性的论文,或者在人家的重大发现基础上去做一些渐进性的改进。”
一个良好的鼓励创新的环境,对创新至关重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开放的、活跃的、民主的创新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冒尖、宽容失败,提倡竞争、倡导合作,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冲破陈规,应是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梅永红告诉本刊记者,政府科技资源配置“九龙治水”的格局多年来一直存在,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基金委、中科院等多个部门都在管科技。部门和部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谁也说不清楚。而“这种分散的科技体制到今天还没有得到解决,某种程度上还在朝着更加分化的格局发展。”
他认为,这种体制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分散重复,在工作中不仅形不成合力,有时甚至是一种对抗。如果不能尽快扭转这种既分散,又缺乏有效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将对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形成掣肘。
科技界有关人士指出,目前一些研究机构还远未建立起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功能定位不清晰;有些科研院所从国家各种渠道拿到的科研经费已经人均达到20多万,还不能够专心做科研;行政化管理主导了学术管理,甚至出现在某地一个处长的位置有上百个人去竞聘。这种状况是很难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的。
这位人士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评价和奖励体系还很不完善,重数量不重质量、重项目不重人、重短期不重长远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创新成果的研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目前以课题制、课题组为基本科研组织形态的资源配置格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专家认为,制度设计上的缺失,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在我国,国有企业最有实力且积累了很多知识资产,但它们的创新能力远未发挥出来。要把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就需要一个基本的制度设计。
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数据显示,我国75%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65%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但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如何激励中小企业保持创新活力,如何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他们的发展更顺畅、更加稳健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加以考虑。(孙英兰 实习生王楠楠)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