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 共同繁荣——基于对人类历史的关照
杨晶喜欢读书。
在他办公室的两大排书柜里,与民族工作有关的书籍占据了“半壁江山”。
作为内蒙古大学汉语系的一名蒙古族毕业生,几十年来,杨晶读书的习惯从未改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杨晶认为,对于少数民族群众个人而言,在学习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再学会汉语意味着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从而更易于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而无论一个民族还是某个民族中的个体,如果抱着封闭的观念不放,拒绝其他文化,就可能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民族文化也会随之萎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彼此取长补短,少数民族文化不但不会被削弱,反而会加强,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就是一例。”杨晶说。
同时,对于那些先进的、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必须弘扬发展;对于有些与社会发展进程不合拍的文化现象,我们要当作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去对待,允许其保留存在,可以记录下来供后人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必担心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会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消失;相反,随着国力的增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
珍惜信任 为民服务——来自对大局的思考
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农机厂到伊克昭盟委;从达拉特旗到哲里木盟,再到呼和浩特市;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到国家民委主任……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最令杨晶感到幸福的,就是来自党和国家,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信任。
“少数民族干部积极性的调动,莫过于得到组织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杨晶说,“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岗位是没有‘实权’的。”
担任国家民委主任1年多来,杨晶把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对民族地区的调研上。“所到之处,基层干部群众都把国家民委当成‘娘家’,对我讲心里话,那份真诚和信任,让人感动。”说到动情处,杨晶不禁眼中含泪。
在杨晶看来,与各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谈心交友,是知民情、解民意的良机,这将为中央决策和国家民委制定相关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独木不成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利益可以独立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外、独立于中华民族的利益之外而单独存在。对少数民族干部而言,理性思考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而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才是少数民族干部应有的民族观与大局观,杨晶如是说。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干部,杨晶却常常忘记自己是少数民族。他说,“少数民族干部应该忘记自己的民族成分,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某一个民族,而是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为了56个民族。”(新华社记者 贾楠)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