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政协的五大任务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作为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第一届人民政协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人民政协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存在,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党内外一些同志对此产生了困惑。
同年12月,毛泽东在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召集党内外人士几十人举行了座谈,发表了《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的谈话,就党内外存在的各种困惑和意见表明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是很需要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毛泽东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他说,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
就在这次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政协的五大任务。一是协商国际问题,如对外发表宣言,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等。二是协商候选名单,包括协商同级人大代表候选人名单和同级政协组成人员名单。三是提意见,联系人民群众,向有关的国家机关反映群众意见和提出建议。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政协可以向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提意见。四是调整关系,协调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民主人士领导人员之间的关系。五是学习,在自愿的基础上学习马列主义,进行思想改造。毛泽东的这篇谈话,指出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后人民政协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1955年,根据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进行视察工作的提议,人大、政协开始组织联合视察活动。从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始,历次政协大会都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步召开,并列席人大会议听取重要报告。周恩来曾对此作过阐述:人大、政协两个会只有权力之分,无高低之别。两会合开有好处。“两会”格局由此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在我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八字方针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也成为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
从1954年到1966年,周恩来担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主席,毛泽东担任全国政协名誉主席。这12年间,政协全国委员会共召开8次全体会议,就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在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活跃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政协工作陷于瘫痪。为了保护政协机关免受红卫兵的冲击,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于1966年8月停止办公。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还克服重重阻力,主持制定“文革”中相关的统战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并亲自开列了一份应予保护的民主人士名单,为维护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关系作出了最大努力。
毛主席关于人民政协的五大任务,虽然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但对我们现在研究、拓展人民政协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毛主席关于人民政协五大任务的丰富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
(四)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纲领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1978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邓小平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主席。他在推进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上的开幕词,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发生的根本变化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变化,明确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论断:1.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3.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各兄弟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5.资本家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6.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7.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际反霸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阶级关系、社会结构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变化,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性质、方针、任务的确定提供了政治基础。为此,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1982年,在邓小平推动下,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被庄严载入宪法。邓小平还亲自主持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政协章程,为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确立了科学的制度规范。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他还指示要制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事业的深入发展。
继邓小平之后,邓颖超、李先念分别担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主席。这一时期人民政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协助党和政府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落实统一战线政策、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实现“一国两制”构想,开展人民外交,恢复和建立人民政协的工作制度、推进政协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被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称为“这是又一次的政治解放”,体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奠基人的敏锐时代感和深刻洞察力。这一时期人民政协的恢复和发展,并不是在13年之后政协工作在组织上的简单延续,其大的背景在于改革开放,实质意义在于对“文革”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继续探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