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清晨7时,在履行有关手续、确认身份、体温检测等程序后,本报记者驱车进入位于北京郊区昌平阅兵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驻地,得以“零距离”探秘国庆大典前夕这个世界上最大乐团“备战”的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专为本次国庆阅兵而设,驻地内硕大的倒计时牌上写着“距国庆首都阅兵还有18天”,提醒这里的每一位参训者:检验几个月训练成果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直击联合军乐团最大规模合练
43首曲“无缝连接”
1300多人的庞大队伍里,如果有一人在训练演奏时出错,马上会被听出来,出错者将必须在众目睽睽下举手承认,“这是极其内疚的事情。我们都叫冒泡,好像一盆水冒个泡上来。”军乐手刘斌说。
12日上午8时30分,阅兵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驻地内集结哨音吹响,军乐团1300多人迅速涌向室外训练场,大号等乐器在阳光照耀下闪出金色的光芒。当日,北京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
按照计划,合练在上午9时开始,专门为国庆60年庆典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共有1321多人,军乐手们身穿深绿色军乐团礼服,头戴大沿军帽,在规定地点列队就位,足有2000平方米的训练场地顿成绿色的海洋。在列队前方的主席台上,写有“奉献精彩盛典,展示国威军威” 的横幅引人注目。
此外,来自北京各大院校学生组成的2500人的合唱队和200人的民族打击乐团与联合军乐团一起,要完成群众游行音乐的演奏演唱任务。合唱团成员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也有来自北京的中学生。
这是联合军乐团的第五次集体合练,也很可能是训练场地内最后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合练,当天的合练主要解决早前训练中暴露出来的在配合上的瑕疵。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国庆军乐演奏采用“无缝连接”——上首乐曲完成后毫无间歇时间,直接进入下首乐曲的演奏。
《迎宾曲》在国庆游行的外国友人方队行进时奏响
据介绍,国庆当天,在首都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中,联合军乐团的演奏曲目将在2个小时的时间内,不间断地演奏19首阅兵乐曲和24首(次)群众游行乐曲。其中有两首为后期追加,分别为《咱们工人有力量》和广东音乐《迎宾曲》(《友谊金桥架五洲》)。联合军乐团四大队副政委段亨明介绍说,国庆庆典当天,在群众游行方队中,将首次出现外国友人方队,广东音乐《迎宾曲》最终脱颖而出,这首广东人耳熟能详的乐曲被更名为《友谊金桥架五洲》,在外国友人的队伍行进时奏响。
当天的合练,首支演奏的乐曲便是《友谊金桥架五洲》。随着乐团指挥的手势动起,乐曲的旋律响起。24位分指挥平均分为8组,站在队伍最前排。《友谊金桥架五洲》首遍演奏结束,指挥台上的指挥大声说:“演奏很整齐,但有些人的声音过重!”第二遍,他又提醒有人抢拍。第三遍时,有军官站在队列附近说,“很好,录音吧”。在合练期间,还要专门将训练录音,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整个过程没有噪音,一气呵成。
“要演奏出广东的味道”
12日上午8时许,联合军乐团四大队副政委段亨明就把来自武警广东省总队军乐团的31位军乐团乐手集中到一起,抓紧时间再练习广东音乐《迎宾曲》的演奏。
来自武警广东省总队军乐团的31位战士住在8号楼,战士们在这里已经住了两个多月,每天除了背读乐谱就是演奏训练,单调乏味也异常辛苦。
记者走进军乐手们的宿舍时,床上的被褥早已摆放整齐,团员们都在拿着自己的乐器进行演练。
广东音乐《迎宾曲》(《友谊金桥架五洲》)被追加为演奏曲目后,段亨明还是希望自己的队员们尽可能地熟悉旋律。演奏一遍后,他略有不满意,提醒团员要“热情一点!热烈一点!再高兴一点!”
第二遍下来,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演奏这首乐曲要演奏出广东人的精气神,要有广东的味道!”他喊道。最后一遍,效果不错,他决定解散队伍稍事休息,准备参加随即到来的联合军乐团的合练。
《国歌》演奏第一人:
开国大典乐器 全都是战利品
在12日上午的排练间隙,一位名为罗浪的老人的到来让全场沸腾。原来这位老人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的军乐队总领队、总指挥。
这位89岁的老人从轮椅上慢慢地站立起来,缓步登上了指挥台。激昂的《国歌》旋律响起了,他用力站直,眺望前方,左手和右手搭好了指挥者的架势。
这位“演奏国歌第一人”还特意穿上了60年前开国大典时的军装,并再次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罗浪告诉本报记者:“开国大典时,军乐团只有200来号人。那时连乐器都是缴获的,有美国的、德国的、日本的。”罗老掐着指头,指着训练场:“你看,现在我们的国产乐器都那么漂亮了。这次阅兵也是建国以来军乐团规模最大的一次。”
1949年8月,上级决定由罗浪负责组建一支200多人的联合军乐队,负责在开国大典上演奏军乐。当时的乐队人员组成五花八门,乐器也主要是战利品,在罗浪的指挥下,军乐团演奏了《东方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20多首作品作为典礼曲目。(文、图/本报记者徐静、谢绮珊、陈翔、刘旦)(署名除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