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嘲热讽到热情报道 外媒看中国阅兵眼光渐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冷嘲热讽到热情报道 外媒看中国阅兵眼光渐变
2009年09月11日 10:04 来源: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57年10月1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活动。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的埃及电影代表团。吕厚民/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从冷嘲热讽到热情报道

  经过60年的发展,境外媒体对中国阅兵式的解读已不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鸿沟,报道更加多样和全面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漆菲发自北京 已经凌晨了,盐泽英一仍没有下班,但他似乎并没有什么倦意,反而非常兴奋。此时,身为日本共同社驻京记者的他正与同事们一道守在办公室,“观察”9月6日晚至7日凌晨进行的国庆60周年阅兵实地合练。

  盐泽英一的办公地点毗邻北京长安街,从高楼俯视,街上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虽然距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还有好几周,但最近两次在北京进行的庆典演练却早已把世界的目光吸引过来。轰隆隆驶过的坦克和导弹运载车、大批的群众游行队伍和缤纷的彩车,令许多境外媒体直言,中国的60周年国庆是“世界迄今见过的最大的生日派对”。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先后经历过自然灾害、边界争端、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每一次阅兵都是中国成长壮大的关节点。境外媒体对中国阅兵式的解读也不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鸿沟,报道更加多样和全面。

  长安街旁高楼上的“偷拍”

  盐泽英一最关心的是阅兵中可能展示的新式武器装备。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次阅兵展示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最新成果,但作为外媒我们很少能接触中国军方,阅兵式显然是很难得的契机。”

  当日,共同社遵照中国外交部的有关规定,对于演练并没有拍照,但隔天却看到美联社和同为日本媒体的NHK的大幅照片,这让盐泽和同事们有些郁闷。据境外记者透露,有的外国通讯社专门租下了长安街沿线一家饭店超过3000元一晚的大包间,专门用于拍摄报道彩排演练的情况。

  第二次演练结束后,一些参演装备的照片迅速出现在了外国的媒体、军事博客、论坛与图片网站上。境外媒体认为,国防技术水平和国家财力是本次阅兵的两大看点,“伊朗、印度这些跟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常常搞阅兵,但是他们阅兵展示的武器装备大多数是进口的,而中国阅兵展示的武器几乎全部是自己生产的。”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驻京记者麦迪文的办公地点同样在长安街沿侧,相比之下,他对阅兵式的群众游行更感兴趣。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那么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那么多有创意的翻花和背景,这些太有意思了。”虽然澳大利亚也有阅兵式,但中国庞大的人数和良好的组织能力还是让麦迪文很惊讶。来中国4年的他头一次经历这么巨大的庆典,“你如果问我十一那天最期待什么,”他笑着说,“我期待的将是我不知道的东西。”

  韩联社驻京记者洪齐成则没有去凑彩排的“热闹”,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自己更期待的是10日上午参观阅兵村的活动。“让外媒进入阅兵村采访前所未有,韩国民众也会对这个很感兴趣。”他告诉本报记者,国庆60周年阅兵式对中国来说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是对世界的一次伟大展示。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在题为“中国志在超越奥运会”的文章中写道:“奥运会已过去1年多,沉浸于奥运会荣光之中的北京,如今正马不停蹄地准备一场与炫目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不相上下的盛会。”

  从“枯燥无味”到“重新崛起”

  相比国庆60周年的报道而言,外媒对新中国过去的阅兵式无疑没有如此高的热情。“由于一直以来的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作祟,不好听的话还是很多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廷玉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还在黎明前很久这座城市就被行进的脚步声和远处的小鼓声弄醒了,当70万人结队行进开始集合时出现了非常枯燥的中国人的吵杂声音。在空旷的广场对面站着数千名仪仗队,排列得就像玩具兵一样。”这是1959年,英国《每日邮报》当时的记者凯麦隆在报道中国国庆10周年阅兵时的描述。

  “在北京举行的历时数小时不绝的游行代表中国的生活和成就的缩影,行进时高呼口号,标语牌上写着百分比数字。”时任英国《每日快报》记者多布森在文中写道:“这时候,仪仗队正步走过。但是我觉得游行的这一部分相当枯燥无味,我在许许多多共产党首都里看到过同样的坦克和大炮走过。”

  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35周年的国庆阅兵。来自英国的路透社记者克莱布当时评价道:“对于邓小平这一代领导人来说,雄赳赳的分列式象征着他们1978年以来所奉行的务实路线的胜利。为了显示邓的政策不仅能生产黄油而且能生产大炮,人民解放军将展出其自制的最新式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

  虽然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外媒曾惊呼“中共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空军,共26架,以P-51战斗机为主……”(其实中国只有17架飞机参与阅兵,当时要求部分飞机飞了两次),但中国国庆阅兵中的武器真正让世界感到震动的,还是1984年。

  当时现场有这样一个细节,当中国的导弹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时,观礼台上的外国专家一下子都站了起来,他们惊呼,“飞鱼!中国飞鱼!”

  同日,法新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日本《读卖新闻》均发回报道,描述了几个中队的喷气式战斗机和轰炸机,一批又一批坦克、装甲输送车、火箭发射器和战略火箭,以及几万名战士和数十万的群众队伍。

  但也有媒体认为此次游行中的主题是“发展与生产”。意大利共产党《团结报》当时评论:“如果说25年前的军事检阅‘具有备战’作用的话,而今天展现导弹是为了说明缓和才是发展的条件。”

  这一年,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中国化妆品王国的皇后”的靳羽西当时应纽约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台的聘请,担任中国国庆35周年庆典活动卫星转播节目的主持人,这次经历也是她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当荧幕刚刚落下,来贺的电话就接二连三,彻夜不断。”事后,靳羽西表示:“朋友们纷纷说‘中国正在重新崛起。’”

  “意义早已超出军队力量的体现”

  时至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年阅兵同样大受关注,尤其是东风-31导弹、T-90坦克、“飞豹”战机等先进武器亮相。美联社当天报道说,“中国今天展出了它的一些最新军事装备,表明这支世界上最大军队、270万人的人民解放军实力日益增强”。日本《读卖新闻》则依据东风-31导弹的“个头”窥探中国导弹的“革命性突破”。法新社则发表评论,揣测“有进一步的迹象显示大陆希望把国庆阅兵和台湾联系起来”。

  当时一些外媒同样关注“中国领导人如何体现权威”的问题。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中称:“国庆庆祝活动中,将会出现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人的巨幅肖像。这是为了衬托三代领导人所代表的时代背景”。日本共同社则表示群众游行分为“开国·创业”、“改革·辉煌”和“世纪·腾飞”三个部分,“表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位领导人的时代”。

  由于这次阅兵是苏东剧变后中国首次阅兵,古巴共产党机关报《格拉玛报》社长阿圭罗在用“威武雄壮”和“波澜壮阔”来形容此次的阅兵式的同时,也称赞中国的国庆庆典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使古巴人深受鼓舞和教育,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10年过去了,如今世界期待2009年10月1日的不同凡响。虽然可以预见仍有很多先进武器会亮相,但在姜廷玉看来,“对国民而言,阅兵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军队力量的体现”。这种看法和新加坡《联合早报》最近一篇署名文章不谋而合,文章认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军事力量,还要向全球展示新形象,直观地显现“人民至上”理念下执政党的变化和和谐社会的雏形。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