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郑大光在石家庄与火车结下一生之缘
□记者 赵晓华 实 习 生 刘许召
1949年,天津,当时只有7岁的郑大光蹲在火车道旁等父亲下班,时常盯着奔跑的火车目不转睛,他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
郑大光清晰记得,“默克—6”是当时最常见的日产火车,当时的火车个头很小,铁轨也窄很多,而且都是单向轨,来来回回都要走一条道,所以现在两个小时的车程,在当时可能需要8个小时甚至一天。
1956年,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郑大光坐着曾经让他好奇不已的火车来到了石家庄,并在这里与火车结下一生之缘。
做火车司机
是他儿时的梦想
对郑大光来说,火车的魅力就如同它的速度,让人无法抵挡。
1956年,郑大光进入石家庄扶伦小学学习(现为石家庄铁路一小)。作为铁路工人的后代,当时郑大光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做一名光荣的火车司机。从小学到初中,放学后郑大光经常会跑到铁轨旁,欣赏那些来来往往的火车。虽然当时石家庄的铁路建设还很简陋,火车票是用硬纸片制成的,但这一切仍然让郑大光觉得稀奇。
1962年,郑大光上了铁路司机学校,1965年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机务段。在进机务段之前,他以为能开上火车了,但到了单位才知道,自己要从司炉工做起。当了8年的司炉工之后,郑大光当上了副司机。“在火车上,副司机负责瞭望。”
4年后,郑大光成功地当上了司机。建设号蒸汽机车一声长鸣,他从小的梦想实现了。
蒸汽机车时代
铁路工人很辛苦
郑大光做司炉工时,石太线铁路的坡度比较大,火车的牵引力也不够,每次遇到天气不好时,就得使劲加煤烧蒸汽。有一次,列车夜里2点多经过娘子关时,蒸汽明显不够用,火车速度似乎要减慢了,郑大光只得一个劲儿往炉子里添煤。“那趟车从石家庄到阳泉两个多小时,我添加了5.5吨煤。等到了阳泉,我累得连吃饭的力气都没了。”
蒸汽机车的年代,累的不光是火车司机,每到一个车站,那些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忙个不停。“他们负责给火车上水、上煤、清灰等一大堆的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蒸汽机车上工作了14年,郑大光和所有的蒸汽机车司机一样,梦想着啥时候火车的驾驶室也能变得舒适些。他们的梦想在1976年实现了,这一年郑大光开上了内燃机车。“开上内燃机车在当时是件幸福无比的事情。”
他参与筹建了
石家庄电力机务段
“1977年,我被派到成都铁路分局学习电力机车的操作系统。回来以后便开始筹建石家庄自己的电力机务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石太铁路线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而郑大光也由内燃机车司机变成了电力机车司机。
提起电力机车,郑大光说:“比起当年我们的工作环境,现在的火车司机真是太幸福了,只用一个司机就可以操控。而且现在火车上的安全保障多全面啊,有黑匣子、自动停车系统等众多的先进技术。”
其实在郑大光眼中,变化的不光是火车,铁路设备也在改变。原来的铁路需要穿过市区,和市内的马路有交叉,火车来了扳道工要把“道门”放下拦住行人,等火车过去“道门”升起后,行人才能通过。“有时一等要20多分钟。”后来,修了地道桥,铁路走桥上,行人和汽车走桥下,方便了许多。现如今,火车都要入地了。“我在石太线上跑了32年,国家的发展就在我的身边!”
【60年·家事】
1956年,郑大光坐着火车来到石家庄。
1962年,上了铁路司机学校。
1965年,当上司炉工。
1972年,开上蒸汽机车—建设一号。
1976年,开上内燃机车—东风4号。
1980年,开上电力机车—韶山1号。
1997年,退休。
【1956·国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中共八大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提出发展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