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时代的繁荣与缺失
1995年4月,全国15个省市相继建设GSM数字移动电话网。移动通信用户开始以迅猛速度发展,并超出了当初所有建设者的想象。
以北京为例,到1988年底,模拟网的用户才仅有825户,直到1992年才突破1万户,达到11557户。如今,负责销售手机的大大小小的营业厅也开始遍布北京的各个角落,北京的移动用户已高达1000多万户。
伴随着用户数量的剧增外,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规模也急剧扩大,随之也崛起了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企业。
华为总裁任正非回忆道,90年代初,当中国大地开始“大哥大”蜂窝移动通信时,“华为还是一个婴儿,十几年前,只有七八条枪的我们,无线通信还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当时我们刚刚研究成功40门模拟程控交换机,对通信的理解还是懵懵懂懂的。是时代给了我们机遇,让我们坐在时代的船上漂到了今天,当然我们乘船的时候也划了桨。”
今天的华为已经形成了一万多人的无线产品队伍,有了许多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任正非表示,“抚今追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尽管在2G时代我国在移动通信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缺憾。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在模拟移动通信时代,中国发展了600多万用户,至少有2500亿元流进了国外公司的腰包。到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阶段,我国在庞大的GSM设备市场仅仅获取了5%的微薄份额,将近5000亿元在经由运营商之手后又流向了海外。
TD-SCDMA成为国际标准
1997年4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向各国发出了征集3G技术标准的征集函,并制定了详细的IMT-2000 RTT(第三代无线通信标准无线传输技术)形成的时间表和步骤,要求全部提案在1998年6月30日之前提交到国际电联。
中国当时接到征集函后,就有了好几次关于“中国要不要做、究竟怎么做”的集中讨论。同年7月底,由李金清、曹淑敏、李默芳、丁怀远、沈少艾等一批无线通信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3G无线传输技术评估协调组正式成立,并在国际电联进行了注册,成为国际上第11个评估组。时任电信传输研究所副所长的曹淑敏在4个月后接任评估组组长。
“可以想象,1997年的时候,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经验是一片空白,华为、中兴当时也主要是生产程控交换机设备,在移动通信上也没有任何经验。但是我们也不想就此放弃,毕竟每一个标准背后,都是一个国家的利益。”曹淑敏说。
当时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的李世鹤提出:在SCDMA技术的基础上引入时分多址(TDMA)技术,并将这项技术命名为TD-SCDMA。他解释说,这种技术的优势是不需要对称频段,可以见缝插针,灵活方便地规划使用日益紧张的频谱资源。此外,还可以灵活地设置上下行业务占用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带宽和系统资源,非常适合未来应用广泛的数据业务需求。
到1998年6月底,国际电联共收到了10个候选技术,其中美国4个、欧洲2个、韩国2个、中国1个、日本1个,中国提交的就是TD-SCDMA。
经过我国电信界的共同努力,由于技术、市场两个方面的原因,1999年11月,TD-SCDMA终于被列入到国际电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列标准之中,并在2000年5月5日被国际电联正式批准成为3G系列国际标准之一。2001年3月,TD-SCDMA又被3GPP(3GPP,即3G标准化伙伴项目)正式接纳,从而成为被国际上大多数电信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所承认的真正的国际标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