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办主任:通水后水价在用户可承受范围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水北调办主任:通水后水价在用户可承受范围内
2009年08月24日 15:52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何避免大调水大污染,保证一渠清水北上?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市民能否承受水价?水源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实现……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一作答。

  记者:有人担心南水北调调的是一渠污水,您对截污治污有信心吗?

  张基尧: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是多目标的,它不仅是水资源配置工程,更是一个造福人民的综合性生态工程。我们已经并将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四个层面,采取系统的配套措施,落实“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简称“三先三后”)的原则,并已取得成果。可以说,南水北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就以水污染防治为例。说句实话,当时我不太有信心。但这几年东线治污取得的成果使我看到了希望。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江苏、山东两省分别制定了41个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对规划确定的治污项目进行了优化和适当调整,确定东线一期治污项目426项。截至目前已完成370项并初步发挥效益,在建54项,水质大幅度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水体COD、氨氮浓度减少80%,黄河以南33个有实际监测数据的断面中有20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治理目标,达标率为60.6%,南四湖水质明显改善,进一步增强了东线治污工作的信心。

  山东提出了“治、用、保”相结合的治污理念,把治理以后的工业废水通过节污导流工程拦截,不让它流入输水通道,再处理成中水,用到工业、农业、生态上去。滕州市通过截污导流、“截、保、用”等措施,加上人工湿地建设,形成一整套的治污理念和措施,对全国水污染治理有示范作用。

  记者:南水北调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水权制度,丰富了水资源管理理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家也在关心工程通水后的水价,老百姓能否承受?

  张基尧:水权理论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南水北调工程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把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期的供水目标是以城市为主,兼供农业和生态用水。

  南水北调工程属于跨流域配置水资源的供水工程。其建设与管理体制,既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建设,用水户无偿用水”,也不能采用完全市场化的“市场配置”。而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水的“准市场”配置机制和管理体制,既考虑市场经济的原则,又要采用协商机制、利益补偿等措施,协调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南北两利,沿线多赢,合理、公平地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益的目标。

  南水北调工程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阶段,按照“偿还贷款、补偿成本、微利经营”的原则,对沿线主要口门水价和到用户最终水价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测算。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可研阶段,明确实行两部制水价(水费)的办法,满足偿还贷款本息、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并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实行保本微利。根据我们现在测算结果,工程通水后的水价,在用水户可以承受范围之内。

  同时,南水北调的调水量设计,按照节约为本、治污优先、适度偏紧、循序渐进等原则,由各省市提出水资源需求,且与工程基金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受水区节水措施和地下水限采方案的制订,力求通过调水促进节约用水,适度回灌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

  记者:丹江口库区周边地区有关人士呼吁对水源地进行生态补偿,该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张基尧: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生态补偿。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去年,财政部及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安排资金14.6亿元,用于丹江口库区水污染治理和工业结构调整,开创了国内重点地区生态补偿的先例。相信随着国家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态补偿的范围和额度还会逐步增加。

  但作为水源区,不能将生态补偿当作依赖,要从自身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水源区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措施推进水源地水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而对受水区来说,通过各种方式支援水源地是一种责任,应该力所能及帮助水源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陈磊)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