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裕固族60年变迁:从衣不遮体到民主自治(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甘肃裕固族60年变迁:从衣不遮体到民主自治(2)
2009年08月20日 15:18 来源:甘肃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医教文卫演绎今日幸福

  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却记载了裕固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肃南是一个一裕固民族为主体、汉、藏、土、蒙古、回等10多种民族组成的民族自治县,多年来,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政治上平等,民俗、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经济上共同富裕,各民族共同撑起了同一片蓝天,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82岁的退休老教师刘国印,1950年春天从酒泉国立肃州师范毕业后就来到肃南牧区从事教育事业,他是肃南牧区教育发展的见证人。他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前除了几个寺院办的初级小学外,再没有学校。广大牧民群众的子女没有学习机会,绝大多数牧民目不识丁。”居住在县老年公寓安度晚年的明花乡小海子村牧民财拉什吉说:“那时候,凡是贫苦牧民都是文盲,啥事都是头目说了算。”广大牧民过着“点豆计数、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肃南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全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使裕固族成为继朝鲜族后我国第二个整体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少数民族,从此掀开了自治县教育事业光辉灿烂的一页。农牧村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这些教育教学上的新名词更是层出不穷。全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完成率均达到99%以上;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完成率达到97%以上。

  随着裕固族整体教育素质的提高,在目前1万多裕固族人口中,不仅产生了一大批本民族的教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而且成长起了本民族的学者、画家、作家、歌唱家等,其中不少专家学者在少数民族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许多文艺人才在省级、国家级文艺团体崭露头角。据了解,这些年,全县仅取得博士学位的就有6人,取得硕士学位的有24人,在读的博士、硕士有20人。刚刚获得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的裕固族作家铁穆尔说:“教育是提高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裕固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还是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肃南地区既没有医疗人员,也没有医疗机构,贫苦牧民患了病,只能请和尚喇嘛念念经,算算卦,到寺院庙宇烧烧香,磕磕头,或是用一些土方子勉强疗治。安进禄老人说:“那时候一害上病,就看自己的造化了,能抗过去算是幸运,抗不过去就是死路一条,能活上60岁就算长寿了。”由于没有医疗条件,伤寒、天花、鼠疫、性病等传染病肆意横行,广大牧民深受其害。1941年,肃南杨哥地区流行瘟疫,全部落108人中有42人死于瘟疫,高拉什旦一家10口人死了8口。

  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刚成立不久,卫生部就派医疗队来到肃南牧区,领队就是卫生部顾问、美裔华人马德海。据在肃南卫生战线上奋斗了30多年的县人大副主任白忠成介绍,医疗队来后,在牧区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查,根据疾病发病和治疗情况,医疗队从内外科、皮肤科儿科、妇产科、性病等方面对当地医生进行培训。几个月的培训,使裕固族产生第一代初级西医医务工作者,并在县城红湾寺镇成立了西医诊所。由于救死扶伤效果显著,这个医疗队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月亮和星星”。而后党和政府又多次下派医疗队,为牧民送医送药,传授疾病预防知识,建立医疗诊所,培训医疗人员,成功消灭了霍乱、天花,控制了性病、白喉、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取得了可喜成果。

  60年来,肃南牧区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已覆盖全县城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随着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全县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延至现在的70多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裕固族文化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裕固族群众生产落后,牧民生活穷困潦倒,裕固族文化几乎到了消亡的地步。长期研究裕固族历史的肃南作家铁穆尔说:“过去由于没有人提倡挖掘、整理和保护,裕固族文化实际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就派来专家调查了解裕固族文化。一批文史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风,收集了一批反映裕固族文化的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民谣等,陆续整理出版了一些书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裕固族文化的研究和发掘保护工作,在裕固族历史研究方面出现了钟进文、巴占龙等一批专家学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产生了铁穆尔、贺忠、贺继新、杜曼等一大批作家,裕固族文化进入了发扬光大的年代。

  进入21世纪,裕固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民间文艺类的民歌、弹唱、舞蹈等,民间工艺类的服饰、刺绣、编织等,民间风俗类的婚俗、习俗以及濒危的古突厥语言、口述文学等30多项文化项目列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出版发行了许多有关裕固族研究的论著书籍;组织艺术团体和裕固族民歌歌手参加国家、省、市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大赛等活动,获国家、省级奖项30多个;征集裕固族服饰、民间文学图书、生活工艺品等14种文化产品参加了各类文化产品博览会。

  神奇的祁连山,奔腾的黑河水,千里大草原孕育出的民族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裕固民族的骄傲。

  从逐水草而居到城镇生活,从帐篷小学到网络教学,从马背送信到移动电话、网络传输,从听收音机到看上闭路电视……所有这些巨变,将古老的裕固民族融入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生活中!

  自1983年9月肃南第一座电视节目播转台建立后,相继建成县城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综合信息宽带网、乡村牧户宽带网,全县广播覆盖率达78.8%,有线电视覆盖率达6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

  无线通信在肃南牧区是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电信、移动、联通网络通达全县。不论是在县城、乡镇,还是在定居点、牧场上,手机成为牧民们沟通外界、了解信息的最佳帮手。目前全县移动手机用户就超过了1万部。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