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舆论,需要掌握一点交流学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董广安提醒道,为了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对于涉及公众比较关注的、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和突发性事件,更是应该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及时公开。公务人员特别是政府官员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是媒体采访的对象。他们对部门的情况、地方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比普通人更为了解。媒体采访时,公务人员应该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向媒体介绍情况,说明事情真相。
董广安说,网络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在当今这个开放、互动、共享的信息时代,每个公民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但是由于缺乏媒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人们对现有的媒介资源无法正确、合理、充分利用,以致假新闻泛滥、信息误读、资源浪费,甚至造成很大的副作用。因此,面对无孔不入的媒体,公民的媒介素养,尤其是公职人员和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他们应当具备一定的媒介基础知识和应对媒体的能力。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他们有义务接受媒体访问,同时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不应该回避媒体,更不能随意表达。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于公众关心的信息,应该尽早地说,准确地说,全面地说,反复地说,打消公众的质疑,满足公众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
吴建民建议,公职人员应该掌握一点交流学。改进文风,首先要弄明白读者听众是谁,要有针对性。其次,要开门见山,多用短句子,多些“干货”。另外,就是善于举例子,要善于从生活和老百姓中汲取营养。
转变执政理念才能从容面对媒体
夏学銮教授说,我们国家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普遍的心理状态是信任危机,因此干群关系也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政府公职人员特别是官员更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谨言慎行,维护政府的公信力。要改变这种现象,仅从业务能力以及说话技巧上改进是不全面、不彻底的。政府公职人员要端正态度,“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重塑干群鱼水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官员出现“雷语”现象。
白智立说,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可操作性,是政府公职人员与群众沟通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鼓励官员深入基层调研,了解老百姓的真正需要。其次,受结构本身影响,少数官员对社会了解不多。因此,选拔政府公职人员除了依靠考试之外,实际工作能力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第三,要优化公职人员的结构,让各阶层代表能更多地充实到政府公职人员中来。
白智立认为,媒体挖掘群众的声音,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出现问题,政府部门有的回应,有的不回应。公职人员应当认识到,回应公众声音,负责任地解决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李宇明提醒,公职人员应该以人为本,心中要永远装着人民,做人民之公仆,问人民以政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