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博导性丑闻”让耻感无处安顿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齐鲁晚报:“博导性丑闻”让耻感无处安顿
2009年08月18日 09:00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诚信沦丧,甚至作奸犯科,在一定意义上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做了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却没有丝毫耻感。

  8月17日《新京报》报道,中央音乐学院一名70岁梁姓知名博导,自爆在招生时收取一名邹姓女考生10万元贿赂,并与其发生肉体关系,最终因女生并未如愿上博,梁向校方纪检部门坦白了此事。据自称受邹姓女生委托的人说,校方未找邹进行调查核实,目前邹已将相关情况向教育部纪检部门举报,并在适当时候公之于众。

  梁教授贵为博导、音乐评论界的标志性人物,却晚节不保逾越了基本底线,按照有关司法解释已经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遭遇舆论批判和道德指责不可避免。但是,正如所有的受贿罪不可能单方面存在一样,有受贿就必然有行贿,受贿有罪,行贿也不光彩。而从邹姓女生目前的委托人表态看,她显然欲以一个受害者的弱势身份,站在道德高地上对梁进行追究和声讨。

  近年来,一些高校爆出各种各样的丑闻,这让人感叹,一些高校围墙内到底掩藏了多少污垢。更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丑闻爆出,紧跟着的往往就是当事者的辩驳或校方的澄清,没有道歉 ,没有忏悔,在此过程中,耻感已经无处安顿。因此,在贿赂上博事件中,当事人不能急着撇清自己,而首先应该进行道德反省和心灵忏悔。因为,无论受贿者还是行贿者,除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事件的恶劣影响负责。

  日前,《小康》杂志公布的我国“信用小康”调查显示,原本在社会中拥有较高声望的职业群体,如科学家、教师,信用度都很低。专家指出,大学教师群体的诚信危机带给社会和未来的危害,丝毫不亚于向来最受网友关注的某些官员。

  其实,诚信沦丧,甚至作奸犯科,在一定意义上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做了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却没有丝毫耻感。令人遗憾的是,耻感在一些大学校园里渐渐稀薄,让学生在没有耻感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未来社会的耻感文化缺失几成必然。博导性丑闻已经揭开了遮羞布,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给耻感一个可以安顿之处。 

【编辑:吴博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