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统计局局长唐英瑜,解答公众诸多疑问
2007年5月开始,CPI、PPI、GDP……一大串曾泛着神秘、专业的统计术语,逐渐被老百姓熟知。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将众人的目光聚集到了“统计数据”之上。然而,继“工资被增长”被网友炒得沸沸扬扬之际,不久前,有媒体爆出,今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并引发国家统计局出面说明。
这一系列的质疑,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质疑统计数据公信度。2010年1月1日,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公布,“统计造假,最高将追究刑事责任。”这再一次将“统计工作”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经过了一周多的等待,8月14日本报终于获得独家采访市统计局局长唐英瑜的机会,解答“公众质疑”。
正研读《浮夸忧思录》
记者:听你的同事说起,你的记忆力非常好,来到统计局不到半年,全局的职工你都能一一对上号,尤其对重要数字更是过目不忘?
唐英瑜:是的,我的记忆力相对较好,这都是当初给领导当秘书练的。只要是想记的数字,一般用心看一遍就能记住了。任何一组统计数据,都是有关联的,一般情况下,不用翻资料,就能发现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
记者:数据真实性的问题,是当前社会对统计关注的焦点,你们做统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唐英瑜:统计工作,最高要求是实事求是,最低工作原则也是实事求是,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最近,我正在看一本书(唐英瑜递给记者看),作者是靳占修,他1995年在《中国统计》刊物上以“浮夸忧思录”为题,连载6期,讲述上世纪50年代统计的浮夸之风,对我这个统计引路人有着很强的警示意义。
不排除有人为政绩造假
记者:说到“浮夸”,最近网上有较热烈的讨论。其中两个焦点就是,“工资被增长”、“地区GDP之和超国家核算GDP9.9%”。这两个焦点话题,是否证明现在的统计数据被“浮夸”了呢?
唐英瑜:由于现在统计方法、统计调查网络等存在的缺陷,不能完全排除数据中完全没有水分。不过,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要求不一样,统计数据要的是真实,反映趋势;会计数据要的是精确。比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由于统计范围只包括了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解决了更多人就业的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并未纳入统计范围,因此,并不能全面精确反映社会平均工资。
记者:有人怀疑,我们的统计数据,实际上是在“贯彻领导干部的指示”,甚至是开闭门会臆测出来的?
唐英瑜:这种现象我不能说全国各地绝对没有,但至少在重庆,党政领导还没有干涉过统计工作,而是给了“只讲过程,不讲结果,一切数据统计说了算”的最大支持。
记者:政绩考核中,GDP是个明确的量化指标,这是否会刺激某些人铤而走险?
唐英瑜:你说的现象可能存在,但至今我们还没发现过。统计造假,成本太高了,涉及面太广。如,一个区县政府要改一个数字,并不是他改了就完了,市里还会根据区县企业通过联网上报的数字,以及市级交通、税务、财政、银行等部门的数据作评估、核算。
12.6%只是个快报数据
记者:在上个月,曾有媒体披露“2009年上半年,重庆的GDP增长是12.6%”,但国家统计局反馈的数据却是“12.5%”,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唐英瑜:这并不奇怪,12.6%只是一个快报数据。按照GDP的核算办法,数据分为采集、区县初评、省市再评估,最后上报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再根据企业联网上报数据、中央各部委、银行及地方统计局上报数据,按照全国统一的计算方法测算出GDP。这样一来,势必会因为数据源不同,重复上报等出现一定误差。
发布缺陷惹群众质疑
记者:既然我们的每个数据,都是通过认真、仔细的采集、评估,汇总核算而出,那又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社会质疑不断?
唐英瑜:以前统计数据发布过于笼统和专业,不注重结构数据的发布和解读。
比如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个由食品、衣着、通讯、服务等八大类商品价格形成的价格指数。在发布时大多公布一个总数,如CPI上涨了多少,或下降了多少。对于CPI的结构性并未向群众作解释,即便有解释,也太过专业。这样的发布形式带来的后果就是,低收入人群,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支出要用来买食品,食品价格稍有上涨,消费支出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就认为物价太高;但对于高收入,食品支出不是重心,这部分价格变动,他们并不会太在意。还有其他的统计数据也是如此。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已着手解决。现在,每次数据发布时,不仅会公布结构数,更会配以详细的解读,增加了统计工作的透明度,减少了统计数据的神秘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