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记
无论显赫或卑微,每个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用生命的痕迹记忆着过去,哪怕是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那些用手中镜头记录一段段难忘历史的军旅摄影师们,在尊重历史的原汁原味时,也融入了更多个性化的情感和行为方式——他们创造了历史,却浑然不知,他们定格了历史,却不以为然。他们只知道,作为军人,命令下来的那一刻,就是抱起手中的“武器”,冲啊!
张世鸿:用彩色胶片拍摄阅兵第一人
他板直的坐姿让人感到一位老军人的风骨。即便身体已被岁月的沧桑浸染,但透过他的话语,仍能体味到军旅摄影家不变的爱国情怀。眼前的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曾在战火硝烟的前线穿梭拍摄,将后勤保障战线的大批摄影资料送到后方。他还接受过秘密任务,进入某地连续工作了701天……
都说他的镜头弥足珍贵,记录下了新中国成立来无数关键的历史时刻。他就是张世鸿。
与他面对面相坐时,周围的人都亲切称他张总。因为他是八一厂许多电影和纪录片的总摄影。
他今年70多岁了,但身子骨出奇的硬朗。他拍着胸脯笑着说:“这是常年扛着笨重的摄影机,走南闯北锻炼出来的军人体魄。”直到现在,张世鸿还是不服老,想着跟腾安庆(1999年《世纪大阅兵》总导演)比拍黑白片,看谁拍出来的镜头最棒。
追忆是从1956年10月1日的阅兵式开始的。张世鸿说:“八一厂当时正在拍一部关于苏加诺访华的片子,没想到苏加诺也去参加检阅了,我们就跟到阅兵式上去拍。完全是一种巧合。”
“那年的阅兵下着雨,元帅们都换上新授衔的军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部队。方队从雨中走过,那齐刷刷的队形,那官兵身上散发出的雾气,特别美,也特别令人神往。”张世鸿回忆起50多年前的场景,就好像刚刚发生过。
“我出发前就想好了,这一神圣时刻要用彩色胶片拍,但是阴天,又有一种担心:用彩色胶片拍下雨的场面,会不会砸锅?因为那个年代谁也没用过彩色胶片,心里没底。当时现场还有其他电影厂的摄制组,他们保守,不敢冒险,就用黑白胶片拍。我天生胆大,决定破天荒使用彩色胶片。我知道这是一次性拍摄,方队走过去了,再想弥补是不可能的。结果拍出来一对比,我兴奋地叫了起来。黑白片拍得雨天灰蒙蒙的,几乎看不清楚,而彩色胶片拍出来的,层次感很强。搞摄影的都知道,头一次用彩色胶片拍大场面,最难掌握的是曝光时间,否则就会一片模糊。没想到,稀里糊涂成功了。”
更让张世鸿想不到的是,10年后,美国出现了“新彩色摄影”理论,一个叫做威廉·埃格尔斯顿的摄影师提出要使用彩色胶片拍摄“严肃题材”,而另外一位萨丽·奥克莱尔的摄影师则认为,彩色胶片在上世纪60年代依旧没有成熟,他的理由是,彩色胶片反映的主题色彩过于夸张,很难把握,弄不好会拙劣地表现世界,无法真正用镜头构建世界。在一片争论声中,“新彩色摄影”理论诞生了,并被归结为是美国摄影师开创了彩色摄影的新时代。
然而,让美国人想不到的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八一厂的摄影师们,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将镜头对准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并将彩色摄影这“难以把握”的主题色彩神奇般地把握住了——在蒙蒙雨中如实并严肃地营造出了一个绝佳的视觉语言和影像效果。如果美国人得知的话,恐怕就不会武断地说是美国摄影师开创了新彩色摄影的时代。
1984年,小有名气的张世鸿,被八一厂作为总摄影,负责拍摄当年《国庆阅兵》纪录片。那时,张世鸿拍摄技术和经验首屈一指,厂领导之所以把这么重的担子压给他,看中的是他的业务。其实,从表象看,张世鸿长得很年轻,怎么看都不像个领导。但张世鸿是一个有激情、有责任心的人,拍摄准备期间,他提出一个主导思想:今天的历史是留给后人看的,面对大阅兵这样的重大而又严肃的历史题材,真实纪录当时的情形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后人负责。因此,他和摄制组同仁讨论再三,最终决定用传统手法纪录阅兵全过程。
他清晰地记得:“阅兵那天,邓小平主席的讲话刚结束,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随之,出现了一点间隙性的平静。伴随一声‘分列式开始’的口令,令人瞩目的受阅部队开始通过天安门——排山倒海的口号声和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如同大地上滚过的惊雷。由于当时器材落后、笨重,没有同期录音的条件,所以现场声音都要后期加工。我要求每个摄影师凭印象记住阅兵全过程的所有细节,以便事后注入现场声音效果时,严丝合缝。果然,片子制作出来一看,比现场更逼真,更有气势。一位我多年的老战友跟我说:‘我就喜欢听你配的这些声音,真切动人。’”张世鸿说到这里,脸上明显露出了自豪感。他的妻子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你这些事有什么值得吹的啊?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嫁给了一名新闻纪录片的摄影师!”但从她说话的表情中,能感觉出作为军人妻子的骄傲和自豪。
张世鸿笑了,指着他的妻子对笔者说:“她也不容易,我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到处跑,她在家里一个人带孩子。抗美援越的时候,我出去了两年,中间没通信,她都撑过来了。现在年轻人不会理解,两年不通电话不写一封信是什么感觉。”他妻子笑着说:“嫁给搞新闻纪录片的女人不都这样!”看着互相打趣的老两口,笔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温馨和彼此的信任。也只有经历过磨难的感情,才能如此沉静和深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