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慈善文化不是靠命令培育出来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媒体评论:慈善文化不是靠命令培育出来的
2009年08月12日 11:20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荥阳市的做法难免让人怀疑,"运动式慈善"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慈善的内涵?

  8月11日《京华时报》报道,近日,河南省荥阳市市委、市政府出台措施,要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位慈善大使,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宣布,要将荥阳打造成“慈善城市”。

  荥阳市目前有62万人口,这意味着,平均620人中就要有一个慈善组织,124人中就要推举出一位慈善大使。这样的比例,别说是经济不很发达的荥阳,就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难以做到呀。1000多个慈善组织遍布全市的各个角落,而各局机关、乡镇一把手兼任负责人,慈善俨然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其实,大多数群众不是没有善心,也并不是缺乏慈善的传统,汶川地震见证了这一切。政府部门也的确应该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但这种支持只能是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的引导。政府部门一旦充当了慈善事业的主体,就会使慈善在性质上变得模糊——这种慈善活动究竟是人们的爱心施予,还是政府本该实施的社会保障职能?更值得担忧的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一把手都兼任慈善组织负责人,为了完成慈善任务,会不会出现“索捐”、“逼捐”呢?可能性并不是没有,如此一来,慈善活动中还有多少真正的“慈善”可言?

  慈善文化,是长期培育、潜移默化才能形成的,而真正的慈善,应该出于人们的自觉,而不是靠政府部门强制、搞活动就能实现的。同时,一个地方的慈善文化还依赖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当老百姓还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哪还顾得上去搞慈善?因此,把慈善当作一项“政治任务”,用红头文件的方式来强制,不仅不会激发公众的慈善情感,甚至还可能伤害社会原本的慈善环境。

  因此,荥阳市轰轰烈烈地打造“慈善城市”的做法,难免让人怀疑,“运动式慈善”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慈善的内涵?这是不是一场披着慈善外衣的“政绩秀”、“形象秀”?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