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八月十日电 题:殷殷深情留故里——记卓琳二三事
作者 卓人政
今天上午,邓小平夫人卓琳女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作为卓琳的家乡人,云南人民沉痛悼念她的逝世,缅怀她那永不割舍的家乡情结及崇高风范。
乌蒙奇女 革命模范
卓琳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父亲浦在廷是名震西南的民族实业家,有名的宣威“火腿大王”,他在政治上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因随滇军参加孙中山在一九一七年组织的护法运动并北伐入粤有功,被孙中山亲自委授少将军衔,并亲笔为他题书“少将第”。
卓琳于一九三二年考入北京第一女子中学,一九三六年中学毕业后,她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卓琳毅然决定投身革命洪流,于当年秋末历经曲折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她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奔赴延安的云南有志男青年很多,但能冲破封建桎梏的女子却少之又少,而卓琳及两个姐姐是奔赴延安最早的云南女子。
对于自己这段传奇般的经历,卓琳十分珍视,并以此来教育后代们。卓琳曾经讲到当初对于革命道路的选择:“我本来是民族资本家的千金小姐,完全可以像你们从书中看到的小姐那样,过富庶而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是,我没有,我选择了延安。为什么呢?很简单: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们那个时候,社会很黑暗,广大妇女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我们就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中国妇女的解放才参加革命的。”
翻开卓琳的履历,她的头衔只是小学校长、组长、秘书,最后一个头衔也仅为顾问。卓琳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让小平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她默默站在邓小平身后,不断给予他力量和支持。卓琳对邓小平付出的,是一种忠诚的信仰,远远超越了妻子对丈夫的爱。
心系桑梓 援助家乡
一直以来,卓琳为了照顾好邓小平而很少回乡,但她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乡的人民和家乡的发展。她曾跟子女讲,“云南地处边疆较贫穷落后,应该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发展自己,时不我待。”鉴于此,卓琳曾经多次为了家乡的发展劳心劳力。
在卓琳父亲浦在廷的苦心经营下,宣威火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卓琳本人也十分关注“宣威火腿”品牌的打造。一九九一年初,当她了解到群众养猪碰到一些困难时,便给当地政府写信,建议“应把发展重点放在火腿生产事业上,这是脱贫致富、为民造福的正路。”从此,宣威将发展生猪生产和火腿生产作为振兴宣威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来抓,截至二〇〇八年底,肉猪出栏达二百四十万头,火腿产量五点八万吨,产值十一点四亿元人民币,占全县GDP的百分之十,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
植树造林是卓琳为造福故乡所做的另一件大事,由于历史的欠账,改革开放初期,宣威森林覆盖率低,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尚待绿化,任务十分艰巨。卓琳知道这一情况后,多次捐款用于植树造林,引导宣威开展绿化工作。在卓琳的无私捐助及殷切期望下,宣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林业得到很快发展。
关爱儿童 关注教育
邓小平是中国“希望工程”的倡导者,而卓琳则是一位脚踏实地的践行者。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卓琳关心家乡的首要事情。
宣威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一九九一年六月,卓琳派小女儿邓榕专程回宣威老家探访,重点深入了解家乡教育事业的情况。为此,邓榕专门去到浦山小学,听取介绍、了解情况,返京后向母亲汇报。一九九二年“六一”儿童节,卓琳给故乡因家庭困难或失去父母的儿童捐款,并委托浦代英给宣威县委写信,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教育,为儿童入学受教育给予一点协助。收到信后,宣威号召全县人民向卓琳老人学习,在全县树立起关心下一代成长、捐资助学的新风尚。此后,卓琳又多次捐款,并给宣威教育提出指导性建议。
可以告慰卓琳老人的是,在她的关心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长期努力下,宣威百年树人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二〇〇八年,全市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六五,进入了教育先进县的行列。
览尽天华阅此景,花开花落寄故人。而今,卓琳女士已经远去,但她对祖国的奉献,对家乡的特殊情谊,将永远铭记在云南人民的心中(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