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户”成为历史名词
最近,英国成长基金富达投资组合经理汤姆·尤因在英国《每日电讯》上发表文章说,过去的几年他多次访问中国,今年6月他的所见显示,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光辉的成绩依旧令人震惊。
他这样描述此次中国之行:如果星期二晚上10时,走在中国任何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城市的主要商业街上,你都会发现那里的繁华程度可以与牛津大街热闹的周六相媲美,也许你在中国还会看到更多的霓虹灯。
尤因说,政府财政的稳健,有理由使中国老百姓对未来感到乐观,恢复消费的信心。
尤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作为6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之一,首先是老百姓的日子更加殷实了。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578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761元,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黄新文”这个名字,但在30年前,他可是中国数亿农民羡慕的对象。1979年2月,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
这是改革开放后经媒体报道的我国第一个农民“万元户”。在那个国家工作人员月收入只有几十元的年代,“万元户”代表了当时生活的幸福指数。
但仅仅过了10年,“万元户”的说法就演变成了“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马马虎虎,千万元户才算富”。这一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更反映了人们对合理财富追求的肯定以及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万元户”消失的时间是1997年。根据199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当年农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户均4.35人计算,平均户收入已超过万元,这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家庭都成了“万元户”。“万元户”成为历史名词。
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的分配结构出现了明显调整,基本实现了由平均主义突出、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2007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6%,比1990年下降7.2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6.3%,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性收入占22.7%,分别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占到3.1%。
有关专家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是,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人均GDP翻两番,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它必将为今后5年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更为显著、更为全面的变化。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