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雨花祭》、《龙华祭》:用另一种方式唱出心中永远的“红旗颂”
从战火硝烟走过来的吕其明,把自己的艺术命运与祖国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粉碎“四人帮”后的春天里,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更加迸发出来。凭着《庐山恋》、《城南旧事》等影片的音乐创作,迎来他事业的“第二春”,荣膺第三届电影“金鸡奖”的“最佳音乐奖”。
1990年,已经退休的吕其明,接到峨影厂副厂长、电影《焦裕禄》导演王冀邢的邀请,这使他回忆起上个世纪60年代,他含着眼泪读完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情景。
怀着崇敬的心情,他来到焦裕禄烈士陵园。在镶嵌着焦裕禄遗像的汉白玉墓碑前,吕其明久久伫立。那一刻,他感觉躯体有一种血脉被打通,如同电击。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相处不多的日子里,儿子亲眼目睹父亲为人民利益殚精竭虑的感人情景,他痛惜父亲太苦太累,但每每看到他脸上总是洋溢着欢欣和幸福。长大后,吕其明终于明白,原来父亲早已把对人民的至亲至爱,化作了他心甘情愿的付出。于是,他在千辛万难中便享受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欢欣和幸福。
吕其明紧紧抓住焦裕禄精神这条主线,构思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刻画人物个性的音乐形象。西洋管弦乐与民族乐器融为一体,使音乐具有令人沉思的韵味,并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厚重的历史感相融合,达到他所追求的崇高、悲壮的艺术意境。
为革命先烈写一部音乐作品,是深藏在吕其明心底许久许久的愿望。1999年,已近古稀之年的吕其明,向人民奉献了他的呕心沥血之作——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和弦乐合奏《龙华祭》。他以另一种方式唱出了心中永远的红旗颂。
《雨花祭》是他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而作。15个乐章低回、震颤、庄严,传达出苦难人民的痛苦呻吟和烈士的千古遗恨。悲壮的历史戏剧的大幕,一道道被打开,音乐将人们一步步引向历史深处。
雨花台,因先烈的热血而肥沃,因先烈的英魂而神圣,因万千后人的景仰灌溉而壮美,作曲家吕其明用他圣洁的音乐,再次灌溉了美丽的雨花台。
《雨花祭》完成之后,吕其明意犹未尽,他要创作一部缅怀为人民解放事业、为创建新中国而牺牲烈士的作品。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挥笔在曲谱扉页写下苍劲有力的大字:“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
龙华,以“柳绕江村,桃花十里”著称。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这里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爱国志士和共产党人的刑场。流传很广的《狱中吟》:“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正是那个时代龙华的真实写照。
吕其明忘不了,1949年解放上海时,我军70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从此长眠在这片热土。
《龙华祭》与《雨花祭》构成了血肉相连的姊妹篇。它在思想主题上,承袭了《红旗颂》的主题和精神,成为热情讴歌党、赞美祖国和颂扬人民的不朽音乐诗篇。
2000年,为纪念吕其明从艺60年,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吕其明作品音乐会”上,这两部作品震撼了全场观众。坐在观众席的吕其明,不经意间落下眼泪:“1999年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最使我激动、最使我铭记的年份。为此我感到欣慰。”
这一年,吕其明在再版的《红旗颂》总谱中编入了合唱。那是无字的排山倒海似的咏唱,只有4个声部此起彼伏的混声合唱,令这部传扬了近半个世纪的红色经典,更加具有豪迈的颂歌和壮丽的史诗品格。
(文中照片:吕其明提供)
相关链接
1.1951年,《歌唱祖国》王莘词曲。
2.1955年,《让我们荡起双桨》乔羽词、刘炽曲。
3.1956年,《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
4.1956年,《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芦芒、何彬词,吕其明曲。
5.1960年,《人民军队忠于党》张永枚词、肖民曲。
6.1963年,《学习雷锋好榜样》洪源词、生茂曲。
7.1963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雷振邦曲。
8.1963年,《唱支山歌给党听》焦萍词、践耳曲。
9.1964年,《英雄赞歌》公木词、刘炽曲。
10.1965年,《长征组歌》肖华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曲。
11.1966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魏巍、郭小川、贺敬之等创作。
12.1970年,《我爱北京天安门》金果临词、金月苓曲。
13.1981年,《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
14.1990年,《小白杨》梁上泉词、士心曲。
15.1992年,《说句心里话》石顺义词、士心曲。
16.1994年,《春天的故事》蒋开儒、叶旭全词,王佑贵曲。
17.2001年,《军人道德组歌》石祥、石顺义、王晓岭等词,臧云飞、张卓娅、张千一、孟庆云、羊鸣、印青等曲。
(张新晶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