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家自来水公司称亏损欲上调水价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河南多家自来水公司称亏损欲上调水价
2009年08月04日 10:29 来源:大河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家发改委肯定各地水价上调;河南多家自来水公司资不抵债;专家称水价上涨应由政府补贴

  洛阳水贵,7月31日,洛阳的水价调整听证会,以40%的拟上涨幅度,遭到网民、市民的声讨。

  不只是洛阳、包括周口、驻马店,乃至上海、天津在内的多个大中城市都举行了水价调整的听证会。在中国经济逐步复苏的大背景下,“水价又要涨了!”这一消息,有着怎样的逻辑?

  8月3日,国家发改委肯定各地水价上涨,称符合改革方向。

  业内人士指出,在自来水供应上,市场化和公益化的博弈,引发水价上涨,改革不能改掉政府应尽的责任。

  全国水价涨声一片原因都是公司亏损

  7月骄阳似火,洛阳水贵,7月的最后一天,古都洛阳的水价调整听证会,让不少市民的心在冒火。

  7月31日上午9时至12时,洛阳市举行城市供水价格改革调整听证会。作为某省级媒体驻洛阳记者的魏先生应邀参加,令他心里冒火的是,洛阳市自来水的价格大约要涨40%。

  心里冒火的不止魏先生一人,“肉价涨了,我可以不吃肉,水价涨了,不能不喝水啊!”“反对刻意涨价,自来水是民心工程。请不要打着‘成本高,节约用水’的幌子涨价。”洛阳市民通过网络,把自己的火气释放出来。

  在河南,洛阳并非水价上涨的先锋,2009年4月12日,周口市正式下达了自来水调价通知,随后,驻马店、信阳、濮阳等地也陆续召开了城市供水价格调整改革听证会,7月份,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也向物价局提交调价申请,这引起了人们对自来水价格调整事宜的广泛关注。

  而近两个月以来,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已经举行了水价上调的听证会。以上海为例,从7月起,全市范围内水价由之前的每吨1.84元上涨到每吨2.30元。有网友调侃说,“从今以后,‘喝水要勒紧裤腰带’了”。

  在省内、国内多家城市自来水价普遍喊“涨”的背景下,今年3月,洛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向洛阳市发改委递交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的请求:为了有效解决该集团的严重亏损现象,缓解自来水供应与保护水资源、加快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申请自来水涨价。洛阳市发改委在经过4个多月的筹备之后,召开了此次城市供水价格改革调整听证会。

  不过,从记者手头掌握的资料看,和其他城市相比,洛阳自来水拟议中的涨价,其幅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魏先生说,自己家三口人,平时一个月水费也就是十几元钱,涨价后,最多就是30元钱,能吃得起。不过自己担心以后的洗车费、洗澡费、甚至出去吃饭、旅游等各项费用,都会“水涨船高”,经济危机才见好转,工资标准还未上调,这样下去,生活质量肯定要受到影响。

  7家地市级自来水公司为何资不抵债

  作为专业人士,河南省城镇供水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秘书处主任朱培珊坦言,不仅河南、乃至全国,最近水价上涨成风。

  朱培珊说,近两年,水价都没有涨过,因为CPI在上涨,水价一涨必然让CPI上涨,而目前扎堆调价,是因为CPI在下降。

  水价和CPI挂钩,是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性意见。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成本处处长唐铁军在出席“2008城市水业战略论坛”时透露,各地已经将水价列入涨价目录,会在今年择机推出水价涨价的措施,并称水价调整将与CPI、地方人均收入等指标挂钩。

  8月3日,来自国家发改委网站的消息显示,国家发改委肯定各地上调水价,称符合改革方向。

  河南省城镇供水协会曾对水费在人们生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做过测算,发现其低于电费和燃气费,只有不到1%。

  既然水费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所占比例如此低,为何水费上涨,市民的不满情绪较大?朱培珊告诉记者:“自来水、电力和燃气都属于公共产品,但水和后两者又有所不同——它是人类出现时就有的资源,电力和燃气则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几千年来,人们都是免费用水,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观念。现在百姓对于水价上涨较难接受,其中有传统观念的影响。”

  像自来水这样的公共事业,缺少了政府的支持事实上很难发展。为证明政府支持的必要性,朱培珊提供了另一组数据:“河南省地市级的自来水公司平均负债率为58%,其中负债率超过70%的,在18家企业中有7家之多。2006年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的负债率达到75%,这引起了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随着这两年政府给予支持的增多,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的困境有了改善。”

  负债率超过70%,实际上就是资不-抵债,应该破产。朱培珊说。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