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灵宝市王帅案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何新田:
王帅案之所以在网上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主要原因就是他因发帖获罪,触犯了网民言论自由的底线,每一位对政府提出批评意见的网民都有可能成为王帅,被“跨省抓捕”,网民的愤怒和嘲讽也都集中在这一点上。
对网络舆论批评,灵宝市一些官员一边露出被诽谤的委屈模样,制造不存在的“诽谤政府罪”,一边举起刑罚大棒对网络批评进行打压,不远千里将发帖人抓回。
这一案件涉及基层政府对互联网的合理监管问题。网络监控手段需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不能打压正常的网络舆论监督。
特邀专家于建嵘(中国社科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河南灵宝王帅案是源于网络、最终又在网络推动下获得解决的典型案例。对各级政府而言,如何使执政能力与网络时代相适应,已是一个现实问题。
这个事件首先告诉我们,各级政府应正确对待网络民意。一些地方党政干部并不知道网络时代的政治生态已发生了变化,不了解网络时代民众的权利意识日渐高涨,参与方式更加灵活。而且,在网络这个开放的世界,任何网络意见都相当于公告天下,如果不能正确处置,就有可能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件。
在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积极主动的干预下,河南省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秦玉海在人民网公开承认王帅案是错案,使这个事件最终获得了解决。可以说,他的行为开启了省级干部在网络上公开承认错误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重新获得民众的认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对待同类事件的示范。
重庆市高考状元造假事件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刁炜:
“高考公平”素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故重庆市高考状元何川洋少数民族身份造假事件一经披露,迅速引发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切。
而重庆有关方面在事件处置过程中所表现的强势与冷漠招致了更大的不满,特别是在重庆招办拒绝公布违规考生31人的完整名单后,该部门某官员的不当言辞对媒体和公众来说更是火上浇油。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公然袒护,将使普通公众在“赢家通吃”的对比下产生“相对剥夺感”,而公众对状元民族身份改变的不满,就是这种相对剥夺感产生和滋长的明证。
最终,重庆方面宣布取消31名违规考生的录取资格,又引起网民一片唏嘘。按说家长违规,孩子无罪,但过于强势的家长对社会资源的垄断性占有,使得这样决绝的处罚又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特邀专家舒立(《财经》杂志主编):
重庆包括高考状元在内的31名考生因伪造少数民族身份加分作弊,重挫社会对“最后一块净土”大学招生制度的信心。
重庆市政府最终选择取消31名考生的大学录取资格。这个决定对这31名寒窗学子来说令人扼腕,但对于政府施政和市场的三“公”原则(公开公正公平)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在三“公”之中,“公开”居于首位。公众之于政府的知情权,媒体之于政府的批评权,需要首先得到尊重。31名学生的名单从保护年轻人隐私的角度可以不公布,但对帮助31名学生身份造假的长辈必须进行问责。重庆市政府最终满足了公众的要求。
当前经济危机阴影尚未驱散,又逢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亟需缓释社会积怨,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诚意,维护大学招生制度的公正权威是一项最起码的工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