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想起高秀敏在小品“卖拐”中的一句台词:给多少算多啊?那句话说的是“拐”,现在我们说“车”——有报道说,杭州局级以下官员取消专车,每月车补最多2600元,大家一算,一年三万,不少啊!接着辽宁辽阳市宏伟区区委书记、区长年车补7.6万元传出江湖,让杭州标准黯然失色。没想到几日后,记录再被刷新:同属辽阳市的弓长岭区区委、区政府正职干部每年车补8万元(7月23日新华网)。
8万块多还是不多?说多也多,可能是三五个工人的一年收入啊;说少也少,比起以往把公车往死里用这“点”钱可能还不够——这事儿说不清楚,根子就在于这是一笔糊涂账。
杭州车改说他们比以往节省了至少30%,弓长岭区说他们车改一年综合节省320万元——看起来都很美,但什么叫节省?得是现在车补费用总额与以往公车费用直接的差额,问题是,以往公车的成本算清楚了吗?都如国家机密一般不示人的。里面有多少干了私事的成本,更是谁都说不清。
成本是糊涂账,你搞改革省下来多少还是浪费了多少,自然也清楚不了。更何况,搞了车补之后公车还会有多少变相消费,更是被捂得严严实实的。比如财务不公开,官员会不会鱼和熊掌兼得,把车补当福利领,然后公车变相照坐或者变相搞交通费报销?比如权力不自律,没了公车会不会骚扰治下企业单位的车辆全天候为他待命?更大的弊病是,按级别从上往下补贴递减,但现实中一般越是基层办事员跑的路越多,越是高级别领导干部跑的路相对越少,“交通补助”搞成“岗位津贴”,这方法科学不?
也有另一个声音,学名叫“赎买权力”——为了公务员同志们接受改革,多给他们一点补偿也是推动改革嘛!好像是说,公车待遇原来就是人家的东西嘛,让人家放弃,总得给点好处不是——大家看看,这个前提对不对?
现在这么个状况下,公车改革的经济账注定是算不明白的。拿“省下多少多少”之类的经济数字来判断公车改革,没谱。公车浪费的实质不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权力问题,权力滥用在先,资金浪费在后。改革的根本,就是改变利益博弈的结构,不规范权力却奢望节省财政开支,纯粹属于本末倒置——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的成果、数据,没有可信度可言。
改革没有靶心,有人就要折腾,折腾久了,改革的共识不是越积越多,只会是越减越少。 (陕西 小笔非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