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政府“借债”替百姓分忧,解决民生难题——吉林省长春市的做法,从全国看来颇为新鲜。
解决哪些民生难题呢?
经过梳理,长春市锁定国企改革和城市建设两类七大问题:包括煤气设施开栓、二次供水、并网供电、弃管单位恢复供热、无籍房产权证办理、居民超期不能回迁、前期国企改制中遗留的退休人员医保问题……
初步测算,要解决上述问题,至少需要5.5亿元。
然而,长春市可用财力有限,要一下子拿出几亿元很困难。长春市决定,用政府承债方式,向未来转移支付以解决当期资金不足问题。
即由政府统一承担追索权,一方面出资先行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从各种纠纷、债务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成立机构,组织专门力量,采用经济或法律手段,代百姓打官司,向开发企业或有关单位追索,逐件解决债务关系。
两年来,一些困扰城市多年的信访热点问题也得到了根治。据统计,20万户、60万居民直接受益。信访形势比以前稳定了,2008年比2007年批次减少26%,人次减少18%。
长春市政府有关部门表示,上访内容发生变化,过去的热点不热了,人群也不是那群人了。
对话人
一问:承债息访,合法合理吗?
编辑:政府承债,为百姓上访埋单。说到底,是用百姓的钱去解决信访问题,于法于理,是否合适?
记者:在2007年、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长春市市长崔杰都向市人大代表报告了此事。两次政府工作报告,都得到了代表们的审议和通过。专家认为,长春市的做法,是走了法律程序,具备法律效应的。
这是法,我们再来看理。
我从信访部门了解到,有一段时间,每个月到长春市委、市政府上访的,都有一百四五十批,至少70%都属于这七类问题。长春的决策者心里很清楚,这些难题虽然都是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但现状是群众正在受到伤害、陷入困境。
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以民为本”落到实处。因此,他们决定,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纳入了长春市每年的民生行动计划,将逐步予以消化解决。
同时,不少专家认为,这些钱并没有花在别的地方,还是花在了长春市民身上。
专家告诉我,长春归纳的这七类上访问题,多数都是企业造成的,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包括过去的一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虽然这些都是企业行为造成的后果,但是政府也脱离不了监管的责任。那些年,由于政府对开发企业监管不力等原因,企业公然不履约。随后,政府也没有制裁企业,而后果却让老百姓承担,这不公平。
长春市信访局负责人认为,用承债等方式来解决一些上访反映集中的问题,不是政府替企业埋单,而是先把群众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由政府来承担后果,让政府代替百姓跟企业“算账”,再进一步解决矛盾和纠纷。
长春决策者认为,这个算账的过程是漫长的,群众等不了,不能把群众夹在这儿,不能让老百姓垫这个底,让他们遭罪。
二问:追索失败,债务谁来埋单?
编辑:为了解决国企改革和城市建设两类七大问题,长春市由政府承债,自担追索权,若追索失败,造成的呆坏账怎么消化?
记者:长春通过采取政府承债、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破解上访难题,起始于2007年7月。对于你的担忧,当时决策层就已有考虑,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
长春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政府自担追索责任,是因为:老百姓面对企业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利于老百姓维护自己权益。企业就不给你老百姓补偿,就不交钱给你煤气开栓,百姓能怎么着?群众被逼无奈,只好上访找政府。
而长春市的做法,就是让政府代替百姓跟企业“算账”。因为政府跟企业“算账”,手段多,效果明显。
现在,长春同时采用经济或法律手段,对那些造成上访的企业,该起诉的起诉,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追究刑事责任,该冻结财产的冻结财产。对那些没履约的企业,在没履约之前,别再想从长春拿到项目,各种审批也将处处受阻。
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说,长春还有抽资逃亡、“人间蒸发”的企业几十家,他们造成的债务只能由政府兜底。政府的思路很明确,若债务将来实在无人承担,那就由政府花钱埋单。而长春市政府成立专门的追索机构,就是为了减少这方面的损失。
三问:政府花钱买稳定,值不值?
编辑:长春通过政府承债、贴息、担保等方式使得信访热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是否是“花钱买稳定”?如果是,值不值?
记者:我觉得,我们要区分两种“花钱买稳定”。一种是,某些地方政府的官员面对信访难题,无视问题本源,见了问题绕着走,只愿息事宁人,花小钱了大事,却浑然不知此乃饮鸩止渴,会造成负面示范效应,甚至给信访百姓传递错误信号——“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
而长春市的做法,是试图花钱为百姓解决根上的问题,从而保持社会稳定。
此外,长春市信访局副局级巡视员马树朴告诉我,对于无理上访,按政策也没法解决,但由于多年上访,确实给上访人造成实际困难的,就用信访救助资金支付给他们,政府希望其能够息访。对于非无理上访问题,比如长春市现在解决的这七类历史遗留问题,都是群众确实有理上访。花钱解决这些问题,换来稳定的局面,这正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这个买的是大稳定,这种稳定买得值”。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