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委:中国民族政策不会因为暴力事件而放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民委:中国民族政策不会因为暴力事件而放弃
2009年07月22日 06: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司长石玉钢和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司长刘万庆介绍中国民族政策等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将坚持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记者:世界上一些媒体认为乌鲁木齐“7·5”事件与中国民族政策有关,你对此有何评价?请问中国民族政策未来会不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吴仕民:“三股势力”制造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活动并不是始于今日,如果稍远一点看,早在76年前,也就是1933年就扯起了“东突”的旗帜。此后这种分裂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并且制造了一系列暴力甚至恐怖事件,这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毫无干系。

  中国民族政策的实质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和谐的政策。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这行之有效的成功的民族政策。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需要,我们的政策会不断完善,我们绝不会因为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地方有什么暴力事件而放弃我们长久坚持的成功的民族政策。

  “7·5”事件不会对民族团结大局构成影响

  记者:在乌鲁木齐“7·5”事件后,外界有一些评论认为,中国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是发生这个暴力事件的重要内部原因。你对此做何评价?另外,你认为中国现在的民族关系现状如何,这次的暴力犯罪事件会不会对中国的民族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刘万庆:当前中国民族关系的总体状况是好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这些民族交往过程中,由于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在经济权益方面往往会发生一些纠纷,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发生了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纠纷。但是,这些矛盾和纠纷都得到了比较及时、妥善的解决。

  在乌鲁木齐“7·5”事件当中,不法分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给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应该说各族群众都是这次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受害者。因此这一行为不得人心,遭到了各族人民的一致强烈谴责。所以我们说这个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民族关系问题,更不会从整体上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大局构成影响。

  吴仕民:我们的少数民族干部一直表现都是好的,尤其在这次“7·5”事件中,他们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所以关于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也将一以贯之。我们不会因为这次事件而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对配备新疆和西藏这两个自治区的干部提出什么新的更严格的限制。限制,本身就没有,更没有什么新的。

  中国对少数民族文化历来高度重视

  记者: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中国政府是否有什么新政策和措施?

  吴仕民: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政策在不断发展和完善。6月12日,国务院开过一个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就今后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这个政策不久将会公布。

  记者:您能否具体说一下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石玉钢: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新闻出版事业历来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方面,目前国家在民族地区建立了10个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中心,平均每年提供几十部影片和上千集电视剧的版权,免费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制。在语言文字方面,民族语文的出版社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只有17家,现在已经发展到38家。

  少数民族加分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

  记者:今年高考结束后,重庆爆出冒充少数民族加分事件,请问这个政策在未来会有调整吗?各部门是否会采取措施制止冒充少数民族考生的现象?

  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这个实际情况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原因,它的发展相对落后,如果不采取措施,他们就不可能和其他民族一道前进。现在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的8.4%,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在校的比例不超过7%。即使这样给予适当的照顾还是存在差距,所以说制定这种政策是必要的。对于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我们会不断地进行评估,要坚决制止有人违法更改民族成分获得高考加分照顾的现象。(叶晓楠 王敬泽 吴 悠)

【编辑:吴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