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热"折射天文科普"冷" 人才"用时方恨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日全食热"折射天文科普"冷" 人才"用时方恨少"
2009年07月20日 14:18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后天就要上演了。近一个月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前台长赵君亮、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卞毓麟等几位天文科普的“名角”异常忙碌,几乎每天都忙着做讲座、接受各路媒体采访。公众高涨的热情,既让他们欣慰,也令他们感慨:大家以往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太少了!

  这次的日全食,折射出了我国科学教育多年来的一个缺失——老专家们再次呼吁,希望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加入天文课程,哪怕只上一个学期、每周只上一节课,也能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

  “瞎出主意”和“默不作声”

  日全食一天天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各种与之相关的创意便纷纷冒头,其中不乏让人哭笑不得的“瞎出主意”。比如,某部门想出一个“在日全食时开启景观灯”的点子,消息传开,立刻遭到天文专家和爱好者们强烈抗议。“天文观测就怕光干扰,而且,日全食时的一大看点,是白天天空出现繁星!在这时开景观灯,简直是笑话!”赵君亮说,幸好现在已宣布景观灯不开了,但有人“敢于”提出这样的设想,正说明非常缺乏天文常识。

  而有些部门的“默不作声”,则显示了对天文科普的淡漠。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区、发生在国际天文年的“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我国竟没有为此发行一枚纪念邮票,不得不说是缺憾。“方寸之间记录历史”的邮票,曾为世界上数以百计的天象奇观留下纪念。专家们遗憾地说,如果有关部门多一些科普意识,小小一枚日全食邮票,当可成为这次日全食科普的一大亮点。

  科普人才“用时方恨少”

  科普长期缺位,也造成了科普人才的短缺。当日全食到来时,人们猛然发现“才到用时方恨少”。

  这段时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多位研究人员忙极了:佘山站站长林清、科普主管汤海明,以及侯金良、陈力、邵正义、陶隽等,从6月下旬起,应邀去社区、基层开讲座已不下50场。“我们真是使上了全力,但人手还是不够。”林清对记者说,“很多地方希望我们派专家去为公众讲解日全食,但专家们分身乏术,只好婉拒。”

  除了做讲座、写科普文章,他们还要与网站、电视台合作,筹备日全食当天的多路直播,虽有一些志愿者帮忙,但人手明显捉襟见肘。“现在中小学的天文社团少了很多,”林清说,以前这些社团是天文科普的重要力量,但如今与天文台保持联系的中学天文社团不足十个。“现在的学生总是忙于应付考试,中学对天文科普的重视,总体而言在走下坡路。”

  盼让孩子们早日“仰望天空”

  “我们的中小学为何不开设天文课程?”每次被问及这个问题,卞毓麟都非常感慨:从已经80多岁的王绶琯院士、叶叔华院士等老一辈天文学家开始,到他这一代,以及更年轻的天文学家,一直都呼吁在中小学阶段开设天文课。他说:“哪怕只上一个学期、每周只上一节课,我们也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把人类探索宇宙的精华,送进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对科学的领悟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看看上海天文台眼下这几位科普主力的成长历程,他们几乎个个都是在孩提时代迷上了“看星星”。

  “天文科普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更会让人心胸开阔。”卞毓麟引用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中“仰望天空”的一段话:我希望同学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卞毓麟常用“敞开胸怀,拥抱群星;净化心灵,寄情宇宙”来激励年轻的天文爱好者,他非常希望天文课能尽快进入学校课堂,让孩子们早日从“仰望天空”中受益。(许琦敏)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